我的母亲在我32岁那一年的秋天走了。
日月更替,星移斗转。至今,慈祥的母亲已经在背靠群山、面向大海的地方长眠了40年。40年来,我常想起母亲,和母亲多次在梦中相见。作为儿子,如今虽然是70有余,但总走不出母亲心灵的广场。

母亲出生在海边,是看着大海、望着潮落潮起长大的。她从小没有名字。在那个年代,她被剥夺了长双大脚的权利,更没有读书的福分。18岁那年,她嫁到磨石房村杏树屯,以夫姓打头,取名王刘氏。来到王家,母亲一心孝敬公婆,拉扯6个孩子,其中1个夭折,5个长大成人。由于父亲是个小手工工艺者,整天在外,家里的活全靠母亲。母亲勤劳能干,做饭缝衣,养猪喂鸡,家中大事小情全靠她承担。母亲默默无闻,心柔如水。从我记事起,看到母亲从早忙到晚,从春忙到秋,在家忙里忙外,从不闲着,很少睡个囫囵觉。母亲心灵手巧,绣绣剪剪的活儿都会干。我多次见她从堂箱里拿出用蓝花布包的老式枕套,两头是她年青时绣的鸳鸯荷花图。她看了又看,就是舍不得用。我好奇地问怎么不用,她总是一句话:等有一天你就知道了。母亲对人和蔼诚恳,如沐春风,亲情意深。

1971年12月13日,是我特殊的一天,更是母亲惊恐的一天。那天,我去大连参加统计年报会。由于下雪桥面滑,乘坐的客车翻落在桥下,在那次重大的交通事故中,刹那间夺走了8条人命,我因伤势太重,在医院抢救了两天三夜。出事那天,母亲听到这不幸的消息,五雷轰顶,不知我是死是活,就像掉了魂一样,坐立不安,一连几夜没合眼。之后,我出院在家养伤,母亲为我早日康复,叫我睡在热炕头,天天给我做好吃的。那些年,母亲额上又增添了许多皱纹,双鬓全白。当我伤愈重新回到工作岗位后,当时没有双休日,因而每个周六的傍晚,母亲总是站在老家门前,移动那双小脚,靠在墙边的那棵老柳树,以慈母牵挂的心盼着我回家。
悠悠岁月,含辛茹苦,年轻的母亲走进了人生的暮年。母亲把她一生的爱给了我们这个家,给了五个子女。母亲的心是慈与善的结晶,是全家宝贵的精神财富。

1982年10月的一天,母亲安祥地走了。临终时,我们把母亲亲手绣的保留50多年的鸳鸯荷花枕轻轻垫在了她的头下。
妈,我们现在都挺好的。儿已经退休11年啦,虽年轻时遭遇严重车祸,当时把您吓得提心吊胆,但过了这么多年,身体没有什么大病,您放心吧。您孙女王丹在市食品药检局工作,对我很孝顺。重外孙小昊已经上了重点高中,他爸文多在国土系统工作,有事业心,也孝顺。你儿媳刘淑兰因患重病,治疗无效,已走了5年啦。她生前是您的好儿媳。感谢她生前给了我一个幸福的家。2018年5月,经两个老领导介绍,儿现在和刘绪花在一起生活,她为人善良,性格也好,一心待我。

母亲是深情的大地。母亲,您在那边还好吗?今年清明节,儿在您和父亲的墓地栽的十棵松杉给您遮遮风,挡挡雨。墓旁开的一片丁香花,香飘天堂,您闻到了吧?虽然您到那边已经这么多年,可儿身上还留有您的体温。母亲,儿的话您听到了么?


【作者简介】王吉岩,1950年出生,1970年参加工作,先后在庄河市计划委员会、市劳动局、市统计局和市残疾人联合会任办事员、科员、科长、市统计局副局长、市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2005年9月退居二线。2006年3月任庄河市老年体协副主席,大连市楹联书画院副院长。
本人酷爱文学书画,撰写的文章及山水、人物、花鸟等绘画作品4000余篇(幅),其中1600余篇(幅)被《中国信息报》、《中国统计》、《中国残疾人》、《辽宁日报》、《辽宁经济统计》以及《庄河报》等50余家报刊采用,多篇(幅)在国家、地方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