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笔 Ⅱ 定数(一)
作者/诚弈
“一切皆有定数”,这话说的让人泄气,让人相信宿命,不思进取,坐等那冥冥安排的到来,创业失败了,生了一场病,婚姻破裂了,都可以不用总结经验教训,一句“一切皆有定数”,给自己找一个台阶就下来了。
那么,所谓“定数”的说法由何而来,又是怎样扎根于人的意识中的?
古代的人,不论中外大概都相信数有某种神秘性;如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是生命的基础,并给一些数字赋予意义:1象征理智,2是一种不确定的女性精神,3是1和2的和,所以象征男性,5(2+3)是最有威力的。

在中国古人的观念中,认为自然界的变化是遵照数的变化程序进行的,数的变化程序标志着事物变化的趋势和结局,称为气数。一个王朝结束了,就称为气数尽了。
在《易》中,将1到10这十个自然数分成两类:奇数13579称为天数,又称阳数;偶数246810称为地数,又称阴数;把这十个数的和(1+2+3+4+5+6+7+8+9+10=55)称为天地之数。《系辞传》这样记载的: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左传》中将十称为盈数。可能是因为有了这十个数字,就可以组成百千万等以后的所有数,换句话说,所有的数都是由这十个固定数组合而成的,这是否为“定数”的由来之一?

“一切皆有定数”,亦可从《系辞传》记载的最古老筮法中看出些端倪。那时占筮比后世要繁琐的多,要准备55(天地之数)根蓍草,占筮时用49根,(6根不用,代表所要占卜的那一卦的六爻),占筮求一爻的过程分为四步,重复三次。
第一步,将49根蓍草信手分为两份,每份多少不一定;即“分而为二以象两”,分为两份象征两仪,也就是象征从宇宙的混沌状态中生成了天地。
第二步,从信手分为两部分的蓍草中任意抽出一根放在一边;即“挂一以象三”,抽出的这一根蓍草代表人,“象三”象征天地人“三才”,先有天地,之后在天地之间出现了人,人类社会由自然界中形成的。
第三步,四个四个地分别数这两部分蓍草,看看每部分的余数是多少;即“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四个四个的数是象征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
第四步,将两部分蓍草四个四个地数过之后剩余的部分蓍草并到一起,单独放置;即“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此步骤的象征意义与历法中的闰月闰年有关;中国传统农历历法是根据月相周期变化制定的,由新月再到新月的朔望周期是29天12时44分,农历规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12个月共354天;而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由地球公转决定,地球公转周期是365天6小时,二者相差11天左右,若按农历历法执行而不变通,则会导致四季变化与月令不相符,设置闰年闰月就可以解决这个矛盾。剩余部分的蓍草代表两者相差的天数,粗糙的来说五年二润,“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所以接下来,对剩余的部分蓍草要再重复以上过程二次。

经过三次操作变化后,剩下的蓍草数只能是36根、32根、28根、24根这四种情况中的一种,除以4后就得出9、8、7、6四个数中的一个,若是奇数9、7则是阳爻,若得偶数8、6就是阴爻;一爻经过三次变化确定,一卦有六爻,共需18次变化。“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数学是智慧与想像力的接口,在这里现实与虚幻配合的天衣无缝;宇宙形成,人类出现,天文历法,与占卜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却被一个整数取模求余的数学游戏联系在一起了,把寻常的数字运算赋予了神圣的意义,多少年来让人们深信不疑。传说伏羲氏发明了八卦,周文王重而形成64卦。之后,古人们就用64卦涵盖宇宙万事万物,而每一卦都可由“天地之数”推演而来,岂不是“万物皆有定数”?
在四营而成卦的过程中,每一步所赋予的意义也与大众所认知的常识相契合,而这些常识都是经过人们实践证实是确凿的,从而使人相信经过如此步骤筮得的卦也如常识那样确凿无误,也就进一步把“定数”的观念牢牢的根植于人的潜意识中了。
后世据说善《易》者不占, 而古代占卜是生活中的常事,上至帝王将相,下到平民百姓,遇到疑难问题或事情成败凶吉没有把握时,都会求助于占卜,《左传》《史记》都多有记载,《孔子家语》也记载孔子常为自己卜筮。文人也常以占卜为游戏,如将一样东西事先藏好,让另一个人通过占卜确定之。日久天长,占卜过程中所蕴含的意义也就潜移默化地在人的思想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定数”观念也就像基因那样遗传了下来。


作者简介:李朝胤,笔名:诚弈。中学教师,从教四十多年。平时爱好文学创作,喜欢阅览和读史。偶有所感,即付诸笔端。有作品见诸于网络平台和纸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