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在母亲节到来之际,谨以此文献给我一生最爱的在天堂的母亲
我的母亲
刘桂芳

我的母亲于1921年农历六月十四日出生在淄川区罗村镇小吊桥村。七八岁时被裹起小脚,是典型的旧中国农村妇女。
母亲很注重仪表,她的发型无论是以前梳的小纂儿,还是后来的短发,都一丝不乱。在服饰上喜欢素装,颜色以蓝黑灰为主。经常的着装是:黑鞋配着白袜子,上衣内衬白褂子。洁白的内褂,在领口和袖口挽起处展露,黑白相映,看上去干净利落。母亲也是村里公认的“板正人”之一。
母亲的一生,有磕磕绊绊的艰辛,也有勤劳善良的陪伴,更有宽仁大度的内涵。
艰难岁月
自我记事起,父亲在外做小买卖,很少见到他的身影。家里经常是母亲、姐姐、弟弟和我相互陪伴。
母亲说,我们小时候,她白天照顾孩子,没工夫办饭、做针线活,只能打夜工。那时衣服鞋袜全靠手工,等晚上我们都睡了,母亲才在油灯下缝缝补补。常常半夜起来推煎饼糊糊,天亮之前就摊完煎饼。这就是母亲常说的“拿着黑夜当白天”。
熬夜,对身体特别是对眼睛不好。我想,这也是母亲晚年患眼疾的原因之一吧。
家有二亩薄地,也靠母亲耕作。农忙时,小姨(比我姐大10岁)常到我家帮忙照看孩子,身体弱小的母亲奔波于家里、地里之间。用肩挑背扛,把收割的庄稼运回家。
一次,母亲挑着满满两架筐玉米回家,对门的王大娘看到了,惊呼:“你这老婆子,想把脚脖子压断啊!(缠小脚的妇女,脚脖子都很细)”现在看来,那担玉米足有一百多斤,明显大于母亲的体重,这是超负荷劳作啊!
我家除了种玉米、大豆、谷子外,大部分种蜀黍(高粱)。蜀黍对土质的要求很低,几乎不用肥料,是我家种植的最佳选择。至今记得小时候净吃红蜀黍煎饼,母亲种的蜀黍米把我们养大了,母亲用柔弱的身躯支撑起这个家。
苦尽甘来,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农村倡导建立“互助组”,母亲毫不犹豫,第一个报了名。
慈心善念
在那动荡的年代,父亲在外也不容易。一次运货途中,遭遇土匪,货物被劫,手被反绑着推下水井,差点送了命。直到解放后,才在张店五0一厂附近,开了个卖糖果的小店铺,母亲带我们来到了父亲身边。
在帮着打理小店的同时,母亲还抽空给服装店锁扣眼,补贴家用。尽管如此,一家五口的日子还是有些紧巴。于是,母亲决定回老家拿些粮食,补充日常生活费用。
当母亲、姐姐和我回到家时,发现门锁被破坏,不祥之兆瞬间涌上心头。推开门一看,地上乱七八糟,母亲赶忙去看盛粮食的瓦罐,结果瓦罐空空,粮食被盗光。情绪失控的母亲,顿时坐在地上大哭起来。我知道,母亲是哭她的心血,也是为一家人的生活揪心着急啊!
村里的的工作组,根据蛛丝马迹,查到了偷盗者原来是离我家不远的同姓的哥嫂。处理问题时,征求母亲的意见,母亲长叹一声说:“如果有吃的,他们也不会偷啊!”如此对立的矛盾,被母亲的一句话,化解了。
三年后(1958年),我们又回到了老家。曾对我家施盗的哥嫂,她的孩子经常到我家要些酱油、醋、盐之类的日用必须品,母亲不计前嫌,仍不断地接济他们。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1959至1961年)的一个冬天,母亲看到哥嫂家的几个孩子穿不上棉衣,就把我们姊妹穿小的、还能用的棉衣料送给他们。嫂子感激涕零,连声说:“婶子,你真是我家的大恩人!”在一旁的我,被当时的场景触动了,从嫂子哽咽的话语中,感受到了“雪中送炭”的暖意。
关爱老人
我的奶奶爷爷在父母结婚前后相继去世,未曾与儿孙碰面。因而母亲挺羡慕有公婆的家庭,对老人有种特殊的情感。
本家的二爷爷,无儿无女。年老生病时,母亲在床前不离不弃,主动承担起养老送终的义务,让老人满意地、体面地离世。
西邻的四奶奶和四爷爷双双病倒,儿女又不在身边。母亲知道后,像对自己的父母一样,端水送饭,直至病愈。二老蒙情不尽,以至多年后提起,仍如数家珍,称赞母亲是难得的热心肠人。
母亲对身边的老人关心备至,对素不相识的人同样热情对待。
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淄博北边广饶一带常闹涝灾,到我家乡讨饭的比较多,有时一天连着几次有人上门。每每母亲都催着给他们拿煎饼,并说:“宁愿自己少吃一口,也不能让他们空手走。饥了给人一口,强似饱了给人一斗。”为此,母亲还讲了她收留外乡老人的故事:有一年,一个讨饭的老婆婆生病了,母亲见状当即把她留下。一边细心照料,一边帮她联系家人。那时通讯工具落后,只能口口相传。一个多月后,老婆婆的儿子找上门来了。看到病愈的老人,用中国最古老的感谢方式,向我母亲下跪谢恩。这感恩戴德的跪拜,是对乐善好施的母亲给予的最高顶礼。
言传身教
一生勤快的母亲,每天都起得很早。然后择时催我们起床。“早起三光,晚起三慌”是母亲的口头禅。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母亲依照年龄分配不同的活儿。从扫地洗碗到担水做饭,每人都有分工。放学后,做完自己负责的活儿再去玩。母亲常说:“教吃教穿,不能教着不动弹。”
稍大(十五六岁左右),母亲会规范我们的言行。要求坐有坐相,站有站相;有老有少;说话要和风细雨;不说脏话......我们成家后,仍向我们灌输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的重要性。
母亲已去世十七年了,她的忠告至今记忆犹新。“只许别人,不许咱。”——意思是:不能以牙还牙。“告讼老人无价值,告讼孩子无质量。”——意思是:无端挑剔老人和孩子的行为,缺乏起码的道德品质。“吃亏是赚便宜”,“慢是快”......母亲这些富有哲理的教诲,早就成为我们的座右铭,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引领着我们的人生。感恩生我养我的母亲,感恩母亲教我怎样做人。
结束语
母亲只读过一年书,认的字屈指可数,却有着良好的道德修养。她用爱心营造了一个温暖的家。她的为人处世在村里广受好评,被热赞为:大好人。
母亲的一生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我为近乎完美的母亲感到自豪!愿母亲在天堂安好无恙,您的儿女永远怀念您!
2021年母亲节前,母亲的儿女们记述,女儿刘桂芳执笔。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红门艺术馆
《都市头条》
13325115197(微信同号)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