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特色“全宝体”
吴熙禄
张全宝先生,作为一个资深报人,新闻战线上的老兵,兼之秉性正直厚道,很有人缘。我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凭着几篇习作有幸进入他的朋友圈,文脉打通,获益匪浅。
神交初始,源于他的游记《青石关:一辙惊梦》,友人荐读,豁然发现文坛“新大陆”,有爽风扑面之感!未几迎来他丛书式的“四字系列”,四人一组,各自成篇,看大小目录,犹如阅兵方阵,依次开来,颇为壮观!
我所看到的,就有《我的“四老”文朋》、《我的“四友”同窗》、《我的“四才”后浪》、《我的“四贤”良师》、《我的“四张”益友》、《我的“四文”老乡》,据说还有《我的“四雅”同道》、《我的“四亲”女眷》、《我的“四兄”连襟》、《我的“四首”领班》等,可谓琳琅满目,堪称文林奇观!
如果说,看一些文章犹如钻入茂密的森林,被枝枝蔓蔓压抑得透不过气的话,读张先生之作则是“柳暗花明”,别有洞天。一串串“刮净”的文字犹如被水洗过,晶莹剔透,读之,像观赏盆景,不光内容新颖,而且措辞别致,以其恰到好处的空间感,放飞读者的想象;精致玲珑中,潜伏天地大象。凭着“删繁就简”的文笔,点石成金的手法,成就了文艺丛中的“标新立异”,渐次形成了我心目中“简练而多彩”的“全宝体”。
首先是“简练”。如前面提到的《青石关:一辙惊梦》,四个“一”字“影印”地域标本,浓缩青石关的古往今来,后续的“四字系列”依然:描写人物,呼之欲出;叙述事件,概括洗练。一路电光火石,辗转腾挪间,构筑美篇。标致如同古代仕女图,多一字显胖,少一字骨感。
譬如,在《我的“四张”益友》中张玉山的出场:“他个头略高,酱红脸庞,眼神高古而坦诚”,犹如漫画家的几笔,气度形神跃然纸上!还有对文友“肖山”作品的评价:“文风质朴,观点犀利,要言不烦”。寥寥数字,莅临一位功底深厚的作家。再有《我的“四贤”良师》中对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梁衡的肖像刻画:“他身材健壮,透过镜片仍感目光如炬。”文胆深沉,一副逼人的睿智!
如果张先生的文笔只是简练,还不足于自成一体,更令人称道的是散文诗化。其文得《诗经》真传,展“赋”体羽翼,诗、赋、联交错联袂,仪态纷呈:既有先秦时代“骚赋”的影子,又有汉代“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以后的“律赋”的特色,更有宋以后以“散文赋”的风格。
如在《我的“四张”益友》中,赞济南市文联主席张鸿福的才气:“聊清代人物,侃侃而谈;讲地域文化,娓娓道来,如数家珍。”还有,《我的“四贤”良师》中的“开场白”:“船到码头,总要回望。事业到站在即,需要盘点。”另,在《我的“四文”老乡》中:“故乡在鲁中腹地,山灵葱茏,平原肥沃;龙潭有黑白,香山藏珍宝。”另有对文友的心仪:“我,一直在呼吁,在诘责;而他,一直在奔走,在行动。境界落差,高下立判。”等等,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富赋文之美,犹如行进的队列,步伐齐刷,铿锵有力!
其“多彩”,得益于文思的融会贯通,寓意的精当点化,使作品意象的“山重水复”,变得一览无余!加之文字搭配的抑扬顿挫,走篇结句的收放自如,通篇呈现一种起承转合的旋律;谋篇跌宕起伏,措辞平仄相继,通篇深得赋的韵味!
故欣赏张先生的文章,即是在读诗,读赋,读词,读联,多彩的笔调、简约的文字相得益彰,开一代文坛新风,在我的阅读中可谓今文观止!
“全宝体”,新时代不多见的“散文赋”。
2021年5月3日于莱钢金鼎花园

吴熙禄,大专学历。原莱芜市钢城区棋山管委圈里村人。1965年参军,退伍后先后就职于莱芜铁矿、莱钢安装工程处、莱钢培训中心。当过矿工、宣传干事、政治教师等。曾在报刊上发表文章50余篇,出版诗集《汶水流情》、评论集《玉壶冰心》、长篇纪实《荣河纪行》、古代历史故事小说《古槐幽梦》、《大明清官吴来朝》等。
投稿加微信:xur1974
更多内容请长按二维码关注“芃芸国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