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传记】
温秀荣-笔墨深情写“乡愁”
(选自神韵沽源)
2015-11-17
“村中,一棵老槐树,几间破窑洞,一个碾房,一个碾盘,一个辘轳, 一口供全村人吃的深水井……仿佛在向人们讲述着多少年来的岁月沧桑,时代变迁,年轮叠加……”
11月2日, 沽源县作家温秀荣灵感突发, 记录乡愁的短篇小说 《美丽沽源我的家》 就这样起笔了……
温秀荣现为河北省散文学会会员、张家口作家协会会员、沽源县作家协会副秘书长、沽源县诗词协会会长,沽源一中教师。
温秀荣今年48岁, 沽源县丰源店乡平头梁村庙子沟自然村人,从小喝着滦河水长大的她,对家乡的一草一木都非常眷恋。
温秀荣从小喜欢文学,在沽源一中上高二时,她写的诗歌《心中的小河》就曾在《语文报》上发表,并获得全国中学生征文创作组三等奖。 1988年, 温秀荣从沽源一中考入张家口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1991年, 学有所成后返回家乡丰源店乡中,当上了一名乡村教师。
在她的影响下,两个妹妹先后考上了大学,后来都成了老师。 她们姐妹三人,被沽源县教育界称为温家“教师三姐妹”。
从1991年至今, 她已经在沽源县的教育事业上默默奉献了二十五个春秋,桃李满天下。
温秀荣说,她开始写作、记录乡愁,是缘于一次回家过中秋。
2011年中秋节前夕, 温秀荣一家回到庙子沟自然村和家人团聚。 中秋节晚上,饭后母亲端上了一大盒月饼,但大家只是尝了尝。
看见月饼,又勾起了温秀荣的记忆:温秀荣在家中是老大,下面还有一个弟弟、 两个妹妹。 1978年, 已经10岁的温秀荣上了小学三年级,她已经感受到了父母的不易。 这年中秋节,村里的收成不算好, 家里的粮食不多。 “中秋节晚上,母亲拿出来一个和人借钱买来的团圆饼,切成了四牙,一个孩子一牙,当我把分给我的那牙月饼让给母亲吃时,母亲却以她不爱吃甜食而拒绝了。 ”
回到县城,温秀荣怎么也睡不着,连夜写出了《中秋,那一轮明月》,这成了她的处女作。
温秀荣说,从此,渐行渐远的乡愁在她的意识里渐渐显现,勾起了她万般思绪,她开始创作。 2014年, 《张家口晚报》 开设了 “秀荣漫笔” 专栏, 发表了温秀荣的 《乡村艺人》、 《乡村先生》、 《坝上乡村的饭菜》、 《记忆里的年味儿》、 《乡村戏剧》、《村里的女人们》、 《村里的闲人儿》、 《去乡村走走》 等十余篇散发着泥土气息的散文。
2015年温秀荣又在 《张家口晚报》副刊专栏“名家记忆”中发表了 《村里的闲人》、《去乡村走走》、《走过青城》、《美餐处处情相佐》等10篇散文。 这既是温秀荣对故乡的眷恋,更是对乡愁的歌吟。
以“秀荣漫笔”为题,温秀荣写作的十篇系列散文,生动叙述了坝上农村人事自然,展现了坝上农村风情画卷。 从文学艺术上来说,具有浓厚的民间叙述倾向;从文化形态上来说,真实表达了农民自在的生活态度和精神状态,传递了民间文化信息。
“我的作品反映的是生存坝上、生活坝上、文化坝上,充满了男人、女人、老人、孩子你呼我唤、狗吠鸡叫鸟鸣、马牛驴踏动土地的声音,能够闻到羊肉、酸菜、蒸莜面、烧山药的诱人香味,充满了回忆人间苦乐的悠悠情绪,让人们能够体会到我的散文叙述背后感情复杂的怀念和叹息。 ”温秀荣说,“秀荣漫笔”是坝上农村乡愁的一种真实写照。 温秀荣反映乡愁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扣动人们的心弦,就是她对坝上那块实在厚重的黑土地沉在心底深沉的爱,触动了人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让许许多多亲身经历坝上风雪严寒、春暖花开的人们为之深深感动。
“作家有一种社会化了的‘文字职责’, 以文学艺术的正能量文字, 引起阅读者的感情共鸣和思索,引人入胜,引人向上。 ”温秀荣说,“秀荣漫笔”系列散文,彰显了原汁原味的“原生态”文学艺术审美意识, 展示了坝上农村风情画卷,饱含了坝上主流文化独特的文化韵味,醇厚久长。
“站在高山之巅, 俯瞰莽莽苍苍的沽源大地, 隆起的一座座山梁, 沟沟壑壑, 无不弥漫着远古文明的气息; 五花草甸、 天鹅湖、 湿地草原, 一处处美景景色如画; 蓝蓝的天空, 清清的河水,绿绿的草原, 洁白的羊群, 以及漂流着历史久远桨声的闪电河,让人流连忘返; 深秋的沽源, 到处充满了丰收的景象……这就是我的家, 我心目中永远的沽源。”温秀荣感慨地说,乡愁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一个让人永远眷恋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