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汪凤岭(大凡),上海诗词学会顾问,温哥华枫华诗社顾问,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作为艺术家免面试移民加拿大 。
对联始于春
汪凤岭(大凡)
对联最早被关注是围绕着新春内容才出现的,一般公认后蜀国君孟昶在千年前开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但又发现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记载:“三阳始布,四序初开。”撰联人为唐代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较五代时期早了二百多年。此前还可追溯《后汉书礼仪志》所载:“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生畏。”可见早先刻制的桃符是新年来到之时而悬挂户门的一种文字图像。这种文化风俗到了一千年前的宋代就已经相当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有诗为证:“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国早期的诗文骈四俪六,大量地存在文字的修辞对仗方法。到了明清时代,春联逐渐实用于特殊的时令,成为对联概念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写对子”的材料从木质演变到丝绢纸张,这就为对联的创作和欣赏开辟了一条宽广之路。
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都以后颁布御旨,规定京城无论公卿士庶,还是市井各业,都要在春节期间张贴春联,于是大街小巷、高楼深院即行照办,随后朱元璋率员察访,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赞不绝口辑录成册,发现有一家屠户大门空白,很是生气,问什么原因,侍从转答:“因忙于年关杀猪摊售,没有来得及请人书写。”朱元璋当下命人取来纸笔,亲题一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事后回访发现这家屠户还是没有贴上御联,就责问缘由。这家主人回答:“皇上亲自书写的春联,已经隆重布彩,焚香供奉在正堂。”皇上听了回告非常高兴,命令赏给三十两银子。经过朱元璋如此大张旗鼓地提倡,这种中国特有的文字形式大规模走入了寻常百姓家。明太祖算不上很有文化的人,但却是对联专家,他在微服私访时,拉住一个川东来人即出句:“千里为重,重山、重水、重庆府。”此人明察端倪,恭敬作答:“一人为大,大邦、大国、大明君。”龙颜闻之大悦,一句口彩就被悄悄地封赏做了官。明太祖惩治官僚绝不手软,却有温文尔雅的当初,朱元璋在攻打张士诚前曾设联试探军师刘伯温意向:“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吴。”显然这是一副下联,看你怎么出句支招?刘伯温稍加思考拆字应对:“人中王、人边王、意从全任。”有一次太祖自言自语:“有一句实在难对。”解缙听到了:“愿闻。”“色难。”“容易。”皇帝等了许久还是没有回话,忽然恍然大悟。
到了清朝,中华江山铁蹄突入,但是对联却没有受到约束,满人尚白,宫廷春联多用素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形制稍改,宣纸盛行,内容不断翻新,评判标准更上层楼。清代初期,文字狱常常害人,“哭庙案”倒霉的金圣叹不是死于也有可能被捕风捉影的对联,同时期的李渔、袁枚几乎随手把对联玩到令人惊叹的地步。后来纪晓岚更是妙语如珠,曲尽逢迎,笑谑满地,鼓动起皇上、宦官、学士争联斗句。乾隆皇帝喜欢钻牛角尖,他给北京的一家客栈,做了一副对联:“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把这两句反语并成一句上联,让群臣抢答,纪晓岚立马挥就:“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还有人答出:“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有一次纪晓岚看到马神庙的一副对联:“左手牵来千里马,右手牵来千里驹。”觉得挂着太不像话有碍观瞻,就取纸写了一句说:“换你一条下联: 前身终是九方皋。”住持连番感谢。太监总管曾戏弄刚刚进入内宫的纪晓岚出句为:“小翰林、穿冬衣、持夏扇、一部春秋曾读否?”纪晓岚听出太监为南方口音即答:“老总管、生南方、来北地、那个东西还在吗?”前者调侃,后者挖苦。乾隆也喜欢民间访问,有次进入一个荒村,看到一副门联:“家中万金不富,膝下五子无儿。”横批:“寡人在此”。皇上见之不悦,绕到屋后见老妪忙于针线,低声下问:“老人家,能请教对联之意吗?”老妪看着一队侍从在后,慌忙伏地作答:女儿为“千金”,生了十个女儿为“万金”,其实“不富”;“婿为半子”,尽数成家算得“五子”,其实“无儿”。养家的病故,我就是“孤家寡人”了,皇帝见说,激赏联句,怜悯苍生,赈银百两。

大清过后,洪宪过世有挽联云:“袁世凯千古,民国万岁”。左右高低不平,其实别出心裁: “袁世凯”对不住”民国”,其外有嘲弄跛脚的袁克定太子痴心妄想。抗战时期,柳亚子得遇郭沫若出句:“才子居然能革命。”获对:“诗人毕竟是英雄。”国共两党上层,不乏国学骄子,以对联应酬社会事务,传为佳话以外,就是娱乐民众。

对联多见于历史景观、名人书斋、庙堂园林、会所轩榭,凡开春、过节,婚寿庆丧、行业利市,地方迎新、民间社戏、方针时政,皆可见诸现场而传播。对联惟其言简意远,对仗工整,平仄互换,阴阳交替,是一字一音的方块字独特的文学艺术结晶,成为中华文化瑰宝。能知律诗大概的就会做对联,如果要求形式内容更专业,就需要开拓眼界,壮大气格。学问是一回事,性情又是一回事,也有人学问未必高深,但得句每欲精彩,因为民间养料鲜活广泛,这就说明了对联不仅是知识学问,还是“艺”和“道”。以小为大,以少为多,技巧是用,修养是本。现代传统交替,对联充斥其间,有些差错百出,宏大建筑一样误植讹传,也有亭台楼阁的上下联逆向悬挂刻铸,还看到过仿冒齐白石、张大千的手迹进入大型拍卖行、却不成偶句的卷轴。对联好比天平,难在从前往后、由表及里的阳光趣味和生动形象。
春联也叫春贴、福贴,粤语称挥春,闽南称春仔,在两岸三地、朝鲜半岛和东南亚各国,至今盛而不衰,以增加节日喜庆气氛。在世界各地华人集聚中心都有“中国城(China towm)”的牌楼廊柱、匾额灯笼等形制,对联披红挂彩、连篇累牍,民俗倾向浓烈,这是中国文化根深叶茂的顽强表现,也是对联本身的对称、庄严,而贵有高耸、完整的格局决定的,即使外国人也容易感觉体验到中心化、喜庆化的气氛而喜闻乐见。

本人身处华人集中、积淀年久的温哥华,一百多年前的“逋臣”康有为逃避清政府曾居此地,我在十二街的一家酒店里看到南海先生落款的对联尚在:“乐交天下贤豪长者,喜作人间翰墨神仙。”中国城有园林式的中山公园,这是辛亥革命时,本地“洪门会”为响应捐助的遗迹,至今香火不断。初到加拿大时参观太平洋铁路和三文鱼迴游并查阅移民资料,感慨于华工苦难历史,曾作一联:“惊铁路通天,铁臂百年彼岸风,多少国人铁血;念红鱼逆水,红秋一叶家山色,可怜游子红心。”

地处菲沙河列支文中心有一座中心建筑叫“公众市场”,一侧为樱花广场,另一侧可见雪山连绵,素有西海岸美景美食盛名,附近华人居民占比80%以上,市场管理和经营皆为华裔,年来活动连番,曾为我举办刻印书法春联专场,事先发稿中英文报刊通告,届时人流簇拥排队进场,华人为主,各种肤色参差其间。中华对联文化形式,虽去国万里犹经久不衰,令人动容于表而敬畏于心,因以近作数联为录。
新毫书对句,
宿墨染孤山。
乡情由故土,
喜讯属佳人。
会酒山前忆旧,
分茶海外迎新。
雪化风开大气,
春来燕展宏图。
原上其声入韵,
湖边此景移情。
梦中得句诗无字,
醉后挥毫笔有功。
花能解语开如笑,
水不忘情去有声。
侨声万里春消息,
国粹千年好礼仪。
金猴献寿华人集聚真文化;
旅雁迎春喜气连绵大巿场。
春味藏风雨棋家斗角争边最难入云川畔水;(流)
秋壶起洞天墨客涂前抹后多喜看草木中人。(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