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岁月如诉如泣-军旅系列散文之四
文‖阳松堂
绥德,秦为上郡。清称“天下名州”。坐落在无定河和大理河交汇之处。是陕北重镇,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秦时,有蒙恬、扶苏统二十万大军镇守上郡抗击匈奴。今日,有我们四十七军四一九团驻扎绥德守土卫国。我们一机连的营房在绥德城西的葡萄梁上。距县城几公里,离团部隔河相望。
进入八十年代,我已受命担任连队指导员,主管全连政治工作。当时连队没有连长,我军政一肩挑,表面看我已升职,实际上已暗藏我开始“走麦城”。那时候,社会上泛起一股“一切向钱看”的思潮。这思潮犹如无定河的浊流势如破竹。部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同样受到这股"一切向钱看”的浊流冲击。一些光荣传统被冲淡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模糊了,雷锋精神不提了。歪风邪气开始在军营露头。部队里的入党、提干、升职开始送礼拉关系走后门了。南方沿海一带发达地区籍战士,有人从家里寄来了收录机。有的西北籍战士,竟然用一斤冬虫夏草如此名贵的药材,换取一架四喇叭收录机。于是,军营里不时飘出邓丽君“哥哥妺妹”的歌声,军营里偶尔也响起“蓬嚓嚓”三步四步舞曲。战士的心旌摇动了,他们不满于军营单调枯燥艰苦的生活,他们不安心在部队服役了。
我从军十多年,深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政治思想工作是强大有效的。那“一二三四五”的政治工作内容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一就是“四个第一”,二就是“两个决议”,三就是“三八作风”,四就是“四好连队”,五就是“五好战士”。把这些工作做好了,部队的政治思想工作就卓有成效了。然而进入八十年代,这些“一二三四五”的政治工作内容基本上被否定淘汰了。就连毛泽东思想这个部队政治工作的定海神针,也受到一些“公知”、“精英”的质疑。他们打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旗号,否定毛泽东思想的普遍真理。他们打着反对实用主义的幌子,否定人民群众创造的“活学活用”“立杆见影”的学习方法。但是,部队仍然坚持毛泽东思想。除此以外,没有任何一种思想能够统帅这支军队!那么,在新时期应该怎样学习毛泽东思想呢?这个课题团首长交给了我们一机连试点。凭心而论,这是团首长对我这个主管政治工作的指导员的信任,认为我思想活,点子多。但是,这课题实在是太大了,总政治部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指导纲要。我们就象云里雾里行军,只能摸索着前行。
那年中秋节,我决定全连举办一场赏月晚会。主题是“每逢佳节倍思亲”,思念台湾同胞未团圆。目的是提升指战员安心服役,紧握钢枪,解放台湾的责任担当。我安排炊事班做一些月饼,结果没技术做成了烤饼。我们用课桌在操场上围成一圈,全连指战员依桌而坐。一边吃着“月饼”赏月,一边在圈子里表演一些关于“月亮”、“团圆”的小节目。陕北的中秋之夜已经有了凉意,清冷的月光下,战士们的情绪却很高昂。我带头在晚会上朗诵自己前不久,在《人民军队》报上发表的散文《月儿圆了》。那是一篇歌颂华主席,歌颂团圆的作品。战士们也在晚会上表演各种家乡小调、地方说唱。但是,部队那种传统的“刺刀锣鼓加咋呼”的文艺形式已退出了舞台。那些“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等铿锵雄壮,欢快激扬的歌声也难闻军营。晚会上唱得最多的是《望星空》《十五的月亮》。“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这情意绵绵的歌词,配上董文华深情款款的演唱,感情是叫战士莫恋家乡呢还是更激起战士思念乡关?总之那晚,千里共婵娟,战士们想台湾同胞的不多,想家乡亲人的不少。
连队政治思想工作,最难解开战士心结的,是他们的爱情生活。军营不是寺庙,军人不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和尚尼姑。军人是青春少年,也有七情六慾,也有爱恨情仇。然而一切向钱看后,一些在原籍有婚约的战士,对相也“向钱看”,毁约跟着小老板跑了。一些没有婚约的战士,就更难找到对象了。社会上不是流传着“宁在宝马车上哭,不在自行车上笑”吗?而我们这些战士,每月六、七元津贴,连自行车都买不起呀!谁愿意嫁给穷当兵的?部队还严格规定,战士不允许在驻军当地谈恋爱。当然,部队内部也有女兵,可那是“如数家珍”,少之又少的。团以下基本无女兵,师以上,也只有通讯、卫生、文艺等少数特殊部门才编制女兵。而且她们大多是大院干部子弟,少数来自大城市,只有个别来自农村的特长兵,她们一穿上军装,也等于跳出了农门。有一年,我在兰州军区文艺创作学习班第四期学习。班里有十来个女兵。她们一个个眉清目秀且腹有诗华。穿上六五式军装,更是光采照人。尽管她们举止文雅,言谈莺啭。在她们面前,我一个基层干部也自惭形秽,不敢涉猎爱情,何况一个普通战士?他们只有“望洋兴叹”了。那一年,我连一个商洛籍战士的未婚妻悔婚了,这战士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波动。陕西商洛山区十分贫困。在那里找个对象相当困难。为了解决婚姻问题,当地盛行“换亲”甚至“拉边套”。我察觉了这战士的思想变化,告诉他的班排长注意观察,防止意外。然而还是出了问题。等我们全连吃罢早歺,他在床上痛苦翻滚,说自己吃了老鼠药了。天哪!我立刻要上报团里来车送医。但有些干部不同意上报。这是一个重大的政治事故,一旦上报,我们全连辛苦一年的工作成绩,我这个指导员往后一生的前途,都被这“一炸雷”打掉了。如果情况不实他没吃老鼠药,多亏呀!但是如果情况属实他真的吃了老鼠药呢?前不久,兄弟连队一个甘肃籍战士,也因婚姻问题悲观失望开枪自杀了。我绝不能因为连队的荣誉和我个人的前途受影响,而漠视战士的生命!我力排众议上报了团部。团里很快派来吉普车,将这个战士送到当地一个西北最大的康复医院。经医生检查诊断,这战士没有吃老鼠药。他只是把从卫生队领回的治疗药苍术片多吃了一些。他想造成影响,早点复原回去守住对象。
那一年,我们连队在学习毛泽东思想,指导各项工作中,取得了很大成绩。团里也没有因为假“老鼠药”事件,将我们“一炸雷”打死。团里仍然要我参加师政治工作会议并作重点演讲。演讲稿是我自己写的。这不仅仅是我做过的工作我自己最有体会,而且就笔杆子而言,政治处认为他们那些半桶水干事还不如我。可是,尽管我的讲稿文采斐然,尽管我的演讲慷慨激昂,反响却并不强烈。我知道症结所在。在新的历史时期,到底应该怎样学习毛泽东思想?我和部队的各级政治机关也说不清道不明。
一天,我带着迷茫的心态,带着八倍望远境,独自爬上绥德城东的疏属山。想瞭望绥德景像,抒发郁闷心情。疏属山是绥德城关周围最高的山峰。这里有秦始皇长公子扶苏的墓地。扶苏刚毅勇武,信义宽仁。当时为秦朝大将蒙恬的监军。协助蒙恬率二十万大军在此驻防戍边。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南巡病逝,中车府令赵构勾结承相李斯假传圣旨,立始皇十八子胡亥为帝,逼令扶苏自尽葬于此处。我在扶苏墓前举目四顾,八倍望远镜将五公里内的景物拉近眼前。山脚下,绥德县城不甚宽广,一条石板铺就的主街道,两边少有楼房,多是砖石砌成的窑洞。城东,无定河浊浪翻腾,我仿佛听到了它不安的咆哮。城西,大理河无精打采地流过县城,河上仅两座石拱桥将两岸相连,其中一座还是我部驻防后军费拨款修建的。城北,葡萄粱上是我们部队营房,一排排新建的石窑。营房旁的山坡上,正在发掘一片古墓群。出土了许多秦砖汉瓦,墓誌拓片。经考证,都是一些秦汉时期戍边的将帅墓葬。两千多年的改朝换代,谁还能想象当年的铁戈金马,啮血厮杀?谁还能记得这些战死沙场,马革裹尸的军人?城南雕阴山下,是一处烈士陵园。那里安放着革命先驱李子洲的遗骨,也埋葬着一百多位军长、师长、团长和普通战士。许多人的藉贯是遥远的南方各省。此刻深秋,园陵紧闭,游人绝迹。园内虽然松柏森幽却落叶飒飒,荒草萋萋。一股悲凉感漠然而生。“一切向钱看”的今天,还有多少人缅怀这些为国为民壮烈牺牲的先烈们!我放下望远抚摸着身旁抚苏墓碑感慨,秦皇朝当年多么强大,统一六国,书同文,车同轨,然而二世而亡……
从疏属山上回到军营,我的心境更加迷茫了。加之一位新来的团首长到我家,(那时我家属已随军。)因为我没有名酒招待他,他竟然当面对我说“你能文能武,我不用你,你没办法。”于是我萌生了退意。谢绝管干部的副政委的多次挽留,坚决要求转业。一九八五年元月二日,我在没有接到安置通知的情况下,就急匆匆地离开了军营,一个月后,我便正式脱下军装,告别了我十七年的军旅生涯。
离开军营三十三年来,我多次睡梦里重新入伍。军营还是那些思念的窑洞。战友还是那些想恋的面孔。牵挂日生夜长,思念渐行渐满,终于在我快七十的时候,依然决然地相约另一个战友,驾车万里之遥,追寻我的军旅生涯,重访绥德,我又爬上了疏属山顶。
眼前的绥德,恐怕是全国变化最大的县城。城关版图扩大了近十倍。新建的铁路和高速公路擦城而过。无定河已得到整治,河滩上高楼林立。清凌凌的大理河上,增架了十来座大桥,将南北两岸城廓紧紧相连。城内街道纵横交错,宽阔平展。绥德已是全国闻名的石雕、唢呐,剪纸、民歌、秧歌五项殊荣之乡。人民常常在那特色斐然的石雕广场,欢快地跳起引以为傲的大型秧歌剧《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闭月美女貂蝉是米脂人,而人中龙凤吕布是绥德人。)我们的军营还在,已经和县城连在一起。部队里高层那些蛀虫,已被我们党扫出了军营。部队已整编成四十七集团军。已由过去的单一步兵建成了多兵种的摩托化部队。机械化和战斗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我在这绥德疏属山上的抚苏墓旁,感受着眼前风清气正的朗朗乾坤,放眼日新月异的祖国山河,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我自信满满地向含冤长眠的抚苏诉说,我们共产党绝不是秦皇朝!我们有英明的领袖,不忘初心,带领人民共筑中华美梦。我们的事业会象这无定河和大理河一样,奔腾不息,源远流长!


作者简介:路边草,实名阳松堂。湖南隆回人,中共党员。曾从军十七年,现转业退休。爱好文学,曾进修于兰州军区文艺创作学习班四期。现为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曾在军内外报纸刊物上发表过散文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