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华夏大地,绵绵炎黄后裔。五千年文明传递,众家族血脉承继。壮哉卢氏,百家大姓位居四二,千载显赫光耀后世。稽其茫茫古今,追其赫赫史迹,览其煌煌辉光,赏其朗朗胸襟,感之慨之!登斯楼矣,眼追百代英豪;望彼岸兮,心系家国勃兴!
—《卢氏赋》
不朽之人曹植甫

还没走到门口,透过密密的景观树,我们再次看到了矗立在校门北侧的曹靖华半身雕像。因从南侧过来,我们先瞻仰了位于校门南侧的一个纪念碑亭。看后才知道,这个纪念亭是卢氏县委、县政府在2009年为曹靖华的父亲曹植甫老先生建立的,其碑文内容出自一代文豪鲁迅先生之手。
曹植甫这个名字,我过去从未听说过,通过观瞻碑文内容,对他才有所了解。他是我国著名翻译家、文学家、教育家、革命家曹靖华的父亲,也是卢氏乃至豫西素孚盛望的教育名人。
据介绍,这座碑亭的修建,经历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等待。
曹植甫先生生于1869年,早在1934年,他时年65岁,也已任教45年。卢氏西南山区一带的学生聚会提议为恩师祝寿,并决定集资给老人建座教泽碑。作为曹靖华的好友,远在上海的鲁迅先生看到有关曹植甫任教事迹的材料后,产生了深深敬意。同年11月29日,鲁迅抱病欣然命笔,写成《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

现根据参观时拍照内容,整理全文如下:
夫激荡之会,利于乘时,劲风盘空,轻蓬振翮(he,贺),故以豪杰称一时者多矣,而品节卓异之士,盖难得一。卢氏曹植甫先生名培元,幼承义方,长怀大愿,秉性宽厚,立行贞明。躬居山曲,设校授徒,专心一志,启迪后进,或有未谛,循循诱之,历久不渝,惠流遐迩。又不泥古,为学日新,作时世之前驱,与童冠而俱迈。爰使旧乡丕变,日见昭明,君子自强,永无意必。而韬光里巷,处之怡然。此岂辁才小慧之徒之所能至哉。中华民国二十有三年秋,年届七十,含和守素,笃行如初。门人敬仰,同心立表,冀彰潜德,亦报师恩云尔。
铭曰:
华土奥衍,代生英贤,或居或作,历四千年,文物有赫,峙于中天。海涛外薄,黄神徙倚,巧黠(xia,霞)因时,鷃(yan,艳)枪鹊起,然犹飘风,终朝而已。卓哉先生,遗荣崇实,开拓新流,恢弘文术,诲人不倦,惟精惟一。介立或有,恒久则难,敷教翊(yi,益)化,实邦之翰,敢契贞石,以励后昆。
会稽后学鲁迅谨撰。
细读碑文内容,虽然有些词句的意思我还不甚明白,但我能深切地感受到鲁迅所撰碑文,颂扬了曹植甫教化育人、开启民智、开拓创新的教育思想。
资料显示,这是鲁迅先生终其一生撰写的唯一一则教泽碑文。这则碑文收入了他的《且介亭杂文》。鲁迅没有到过豫西的卢氏,曹植甫也从没有见过鲁迅,只因了他的儿子曹靖华,使他获得了别人所无法企及的殊荣。

当年,碑文辗转寄到卢氏,曹植甫看后连连说:“是篇好文章,鲁迅不愧为当代文豪,对教育也颇有真知灼见。他懂得教育,体贴老师,但专指我曹某人,我实愧不敢当。他讲的这些赞誉的话,则真应该成为我的座右铭……这篇文章既然千里迢迢寄来了,却之不恭,就保存在我这里作个纪念吧!”
曹植甫不同意给自己立教泽碑,他让人把已准备好的碑石运到村中的水井旁,作为乡民们汲水用的垫脚石。在卢氏乡民的眼里,他就像这块石碑一样,虔诚地匍匐在大地,与大地融为一体。
当年重庆谈判的期间,毛主席在会见重庆进步文化名人时,得知曹靖华是豫西卢氏人,问他可认识卢氏的曹植甫,曹靖华惊喜的说那是自己的父亲。毛主席又告诉曹靖华说,我是通过鲁迅的作品知道你的父亲的。毛主席用“以不朽之文,传不朽之人”这样的话,给予了曹植甫和鲁迅一样高的评价。

曹植甫始终没有辜负鲁迅对他的雅誉,直到80多岁耳聋眼花后,才放弃教书。山区人民尊敬他,爱戴他。直到1986年9月6日,在曹植甫先生逝世二十八年以后,为纪念他终身致力于山区文化教育的业绩,由鲁迅撰文的教泽碑才终于在卢氏县五里川中学的校园里立起来。

作者简介
刘志敏,男,洛阳市宜阳县白杨镇人,中学语文教师。爱好广泛,酷爱文学。独钟情于家乡的白杨树,甘于付出与奉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