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华夏大地,绵绵炎黄后裔。五千年文明传递,众家族血脉承继。壮哉卢氏,百家大姓位居四二,千载显赫光耀后世。稽其茫茫古今,追其赫赫史迹,览其煌煌辉光,赏其朗朗胸襟,感之慨之!登斯楼矣,眼追百代英豪;望彼岸兮,心系家国勃兴!
—《卢氏赋》
慕名卢氏已久,也早想踏足这块土地!
位于河南省最西部的卢氏县,是河南省海拔最高和森林覆盖率最高的一个县域,它素有“河南的西藏”之称。
我常常这样想,若今生没有机会去到西藏,那就权且踏足一次豫西的卢氏,到那里去放飞自己的高原梦和文学梦吧!
直接促成我这次卢氏之行的,是女同学丁丽写的《到卢氏去做一次深呼吸》一文。笔名非花非雾的大学同学丁丽,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洛阳市女作家协会会长。今年4月,河南疫情渐缓,她先了一步去到卢氏,随后写下了以上这篇游记。在文中,她写到了卢氏的山和水,写到了卢氏的风俗和民情。与此同时,她还特别介绍了曹靖华故居以及曹靖华在卢氏人心目中神圣的地位。
绕行三门峡
2020年7月20日,我进行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因女儿上班,儿子上学,两个孩子都不在家,我携上平日里忙于操持家务且很少外出的爱人,第一次在没有他人相伴的情况下,乘坐长途客车,奔着我心中的卢氏而去。
我们先绕道三门峡市,三门峡是卢氏出山的门户,也是当年曹靖华走出大山,走向外面世界的第一站。
上午七点四十五分,我们坐上从白杨直达三门峡的客车,途径洛宁、渑池两县,然后到达三门峡。三门峡是河南西部的一个地级市,卢氏正是它下属的一个县。这次绕行,是想让爱人先去参观一下三门峡大坝。十一点左右,我们在市区提前吃了午饭,然后搭乘出租车奔去大坝的方向。又因该路段扩建,一番绕行,当我们到达坝顶的时候已是正午时分了。

七月暑天,骄阳似火,行走在混凝土大坝上,热浪扑面而来,让人感到窒息。此值汛期,防汛任务严峻,大坝以下,几个泄洪孔泄出的库水黄浪滔天,声如雷震。这个季节,黄河水泥沙含量最大,稠似面汤。飞溅的浪花落在身上,浑身尽是斑斑泥点。我想,世界上几条著名大河的泥沙量加起来恐也难超过黄河吧?来参观三门峡大坝,在我虽然已经是第二次了,但共和国这早期的工业遗产在我心中的份量依然是沉甸甸的。
初识卢氏

参观完大坝回到市区后,在下午两点半钟,我们随即购买了通往卢氏的车票。出市区不久,车子便沿着不断攀升的山间公路蜿蜒前行。坐在车上,放眼四望,但见群山连绵,绿树环合。行进在清山绿水间,让人有一种凉爽爽感觉。到了下午六点多钟,我们终于抵达卢氏县城。

深居伏牛山腹地的卢氏县,历史悠久,自汉代置县以来,两千多年从未易名。卢氏和曹氏本是中国百家姓中两个极普通的姓氏,但它们却共同成就了一个县域——卢氏县在全国的知名度。卢氏是全国仅有的三个以姓氏来命名的县级行政区,又因从这里走出了曹靖华这位文化名人,从而让卢氏县虽养在“深闺”而被世人所识!
虽事先做了准备,我从手机上查阅了不少关于卢氏的信息,但下了车,在这个不大的山区县城,我们仍像没头的苍蝇一样,不辨西东。幸而,有热情好客的山城居民的指点,我们很快找到了住宿的地方,并吃到了较为可口的农家饭。虽然这里的吃住条件都稍嫌简单,不能和山外的大中城市相比,但那价格也着实低廉,又非它处可比。
饭后,我和爱人没有在大街上过久逗留。回到宾馆,我们简单计划了第二天的行程安排:早餐后,去位于卢氏一高大门外的曹靖华塑像前拜谒 ,然后赶去几十公里外的曹靖华故居参观,接下来再去同一路线的汤河泡温泉澡,领略这一地方特殊的民俗。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我们就早早起了床。当我们带上随身物品离开宾馆走上大街时,但见城外深黛色的山峰若隐若现;鸟鸣林涧,山花飘香,空气清新宜人。这一切,让人禁不住感叹:山里的环境可真好呀!
为了观赏卢氏的街景,我们没有乘车,而是选择步行去往卢氏一高。一路边走边看,不断打听,在步行一个小时后,我们终于来到卢氏一高的校门口。

宽敞的大门也算气魄,唯独不见或悬挂或镶嵌的校名,这让我们心里有些纳闷。在校门口,当我们说明来意,好心的保安兄弟连我们鼓囊囊的背包也没有检查,就让我们进入了校门。
进入校门,我们在校园东侧广场处见到了不少的名人塑像,如司马迁、牛顿、孙中山、鲁迅、钱学森等这些中外文学家、科学家、政治家,但却始终不见曹靖华塑像的影子。好大一会,当我们放眼远望时,始发现我们所进的南门是它的偏门,卢氏一高的正门是座西向东的。

卢氏一高建设的十分漂亮,校园开阔,花树掩映,教学楼和各功能楼虽都不太高,但都精巧别致。许多建筑都是用双层的长廊相连,师生上下课十分方便。它的教学区和生活区也是分开的。学生就餐和住宿都在南校区,中间用长长的过街天桥和北边的教学区连为一体。因放假,校内空荡无人,从正门内远远望出去,可看到校门外曹靖华的塑像。只见长长的电动门紧闭着,门卫室也看似无人。我们只好原路返回,从南边马路再绕向东边学校正门的方向。

作者简介:
刘志敏,洛阳市宜阳县白杨镇人,中学语文教师。爱好广泛,酷爱文学。独钟情于家乡的白杨树,甘于付出与奉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