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馨时刻
文/陈元海
退休多年了,手机铃声明显少了,沾亲带故来往不多了,吃请机会少见了,一些熟悉的面孔消逝了。正感世态凉炎,人情淡薄之时,却在“五一”小长假之前变得热闹繁忙起来。有挚友相邀去野外垂钓,有同学相邀去嘉鱼游玩,有学生相邀去家乡横沟印象林花赏花。时间都定在五月二日,我一时无所适从。
我喜爱与挚友悠闲自在坐在青山绿水之间垂钓,也许还有些收获。我又向往与要好的同学一起去嘉鱼一游,去谒见爱国名将岳飞和初嫁周郎的“小乔”。但我最后还是选择了最早相约的横沟“印象林花”。

在自驾的路上,我总抑制不住自己的思绪。1976年9月我刚参加工作,去母校横沟高中任教。担任团干,负责学生工作,兼班主任,还带过政治、班语文、历史。与学生接触颇多。三年后,我考到咸师读书,毕业后分在咸宁高中任团干,后改行从政。与师生们没多少来往。他们毕业后三十年、四十年后举行同学联谊会,却意外邀请我参加。同学们请我讲话,为我献花,集体向我敬酒。彼时彼刻,我心潮澎湃,倍感温馨激动。
在感激之余,我时常想起历史上一些尊师重道的故事。印象较为深刻的是“程门之雪”。古代理学家杨时在一个大雪天去拜访自己的程老师,适逢老师午休,他就在门口等候,直到大雪慢慢覆盖全身成了雪人,等老师醒来才进门拜见。而最使我感动的是一代伟人毛泽东,不愧为尊师重道德典范。新中国刚建立收到湖南一位恩师来信,就立即邀请恩师进京,为其摇桨划船游览。听说他生活困难又寄稿费贴补,还将自己的呢子大衣和帽子送给恩师老师挡寒。“五一”大典又请恩师上天安门城楼观礼。我想彼此彼刻的恩师一定为有这样一位伟大的学生而骄傲和自豪。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师之所以备受人们尊崇,有其一定社会历史背景。古代以“士农工商”来划分阶层,士为有识之人,排在社会最上层,这些人是老师教育出来的。老师“传道、授业、解惑”,自然而然受到人们尊重。那时老师视师德为生命。注重自身形象,修身养性,为人师表,以良好的形象为学生所膜拜。而令人遗憾的是大约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有所淡化。老师的地位不如从前那样崇高。老师不再像以前那样受到学生的尊重和敬畏。究其缘由不外乎社会因素和老师个人因素。随着社会进步,物质的极大丰富,文化知识的普及。文化知识不再是为少数人所拥有。学生对老师的神秘感和敬畏之心也就自然淡化。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社会泛起一股“读书无用论”思潮,老师被贬为“臭老九”,社会地位日落千丈,与古代或解放初期相比,老师地位就黯然失色。八十年代后期,在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 诱惑下。我们的不少老师耐不住寂寞,守不住清贫。也沾染不少铜臭味而放弃“教书育人”“作人红烛”的初衷,不能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各种收费、补课、进贡不正之风使老师形象大打折扣。我在《茶杯里的恶作剧》披露了这样一个真实故事。说的是我外孙女假日在补习班补课,同班一个四年级小学生趁老师到隔壁班辅导时,在老师的茶杯里放入粉笔粉和酒精,并恭恭敬敬递给老师喝,老师当场呕吐。这不仅仅是顽劣学生的恶作剧,而且是学生对补课的逆反心理,听后令人悲哀。
随着自己的思绪,我驱车来到横沟印象林花景区门前,已有学生在此等候。见我前来,一个个快步上前握手言欢问候,相拥进入游园观赏。
这里是新建的花卉景区。拥有3000多亩面积。各种花卉草木令人目不睱接。尤其是那成片的大块的色彩艳丽的郁金花争奇斗艳,令人眼花缭乱。我和36位学生一起置身在如诗如画如梦的鲜花丛中亦是心花怒放。笑容与欢乐交织,心花与鲜花交融。一个个兴奋地拿起手机。或单独拍照,或三五人合影。我们在“竹林幽香”“红兰广场”“红色印象”“欧洲风情”“桃花岛”集体合影。记录下欢快美好时光。
当我们还沉浸在印象林花的喜悦之中又来到贺胜美食街正宗鸡汤馆就餐。36人中我身为老师年龄最长,首席我也不谦让。硕大的圆桌琳琅满目菜肴,满屋欢声笑语。同学们频频向我举杯,全体向我敬酒,满满的祝福,令人泪盈。身为语文老师在热情的学生面前竟词不达意,总是那句木讷答谢词:“愿我们友谊永存,祝大家身体健康”。每当和学生们在一起,面对这样的聚会,这样的场面,我那快要凝固的黑血得以流畅,那快要枯竭的心田得以复苏。虚荣心得以满足。并产生一丝丝的成就感。这就是我之所以选择与学生们在一起的缘由,我非常珍惜向往这弥足珍贵的温馨时刻、幸福时光。

作者陈元海,湖北咸宁市人,退休公务员。70年代初开始习作,先后有新闻,小说,散文,诗歌作品散见各级报刊。参加工作后搁笔四十年,现应报界朋友邀约重拾旧好,开始习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