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的父亲—唐本榆(续)
文/唐为跃
5、他总喜欢在别人面前夸赞下一代能干。
我母亲在我20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当时父亲只有50来岁,凭他的能力再找一个过日子不成问题,但父亲考虑到我和弟弟还未成家,决定不再有其他想法。一心归命苦钱,要把两个儿子的亲事完成。80年春季我结婚了,排场很大,在当时是出了名的。84年弟弟结婚,按理可以歇息了,但他还要苦钱,苦来的钱总要私下里贴给这个儿子、那个儿子,为的是子女家不要穷杠饿吵,把日子要过得安安稳稳的。
平时买点好吃的回来,总要让儿子、媳妇们都吃到,哪怕是一点肉卤也要喊来尝一点。有时他买点熏烧肉回来(一般只买一块钱),他的两个小孙女(唐翠丽、唐春艳)放学回来,你一块我一块的抢着吃,等他来吃的时候几乎没有了,只是“啊”的一声,两个好吃丫头,一笑了之。平时跟朋友交谈时,他总以自己的下一代能干而骄傲,在人面前总夸大房孙子在全乡考第一,二房孙子在全乡考第一,三房孙女在全乡考第一、四房孙女在全乡考第一、姑爷家儿子在全乡考第一,说到激动处总是翘起大拇指,人家笑他大拇指翘的弯不下来。有时生怕人家不知道,他总是一说就是一大气,其实人家早已听过了,我们做儿女的耳朵里老茧都听出来了,他还以为是第一次说。真有点严顺开小品《粮票的故事》的意味。更有甚者,有时激动时说得眼含热泪,我们当时觉得奇怪,他为什么总是这样,百思不得其解。哪晓得我们到这个年龄也同样是这样,这大概就是怀旧吧,大概是因为为下一代争气而骄傲吧。

6、他关注国内外时事,热心公益事业。
在平时的言谈中,父亲总要谈起国家的变化,谈起解放前的生活,什么抗日、抓壮丁、闹饥荒、物价飞涨等等,有好多的奇闻轶事都是他讲给我们听的。谈得最多的是赞扬毛主席、共产党的伟大,夸赞邓小平设计的改革开放政策好,并且对未来充满信心,坚信将来的日子会越过越好。
改革开放后,城市交通发生了变化,而我们老周巷的交通依旧落后,当时二里大沟新镇向西经营南向南经澄潼河到高邮。乡政府向南是没有公路的,父亲经常跟陈科长要求,向上级申请能否将公路通到老周巷农具厂,在陈科长的辛苦努力下,汽车终于可以通到了农具厂,大大方便了周巷南片群众的出行。后来汽车公司又开通了周巷上海班,上海班车开通后生意十分红火,这与父亲的努力是分不开的。驾驶员晚上到周巷后,就住在父亲家,父亲每晚陪他们喝酒聊天,让驾驶员有如在家的感觉。凡是在我父亲家住过的驾驶员没有一个不赞扬父亲的为人的。
父亲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人,接受的都是封建迷信教育,但他从不相信迷信,只相信勤劳能致富,经常教导我们穷无根、富无苗,靠烧香磕头发不了财,菩萨欺人最不带眼睛,你越是穷,它越是欺负你。每年的清明、七月半、过冬、辞年这些烧纸钱的日子,他总是象征性的表示一下,从不搞得那么隆重。事实也确实如此,试想你平时什么事都不做,靠烧香磕头能发财吗?只能哄鬼,鬼是不听你哄的。

7、他讲的几个故事很感人。
从小到大,不知多少回给我们讲他亲身经历的故事,而且常讲常新,让我们百听不厌。
故事(1).耿庭庄有户有钱的人家,姓姜,生个儿子很聪明,小时候上私塾经常捉弄老先生,就跟电视剧《大宅门》里的七少爷一样,惹是生非,几个先生被这个小家伙气跑了,父母一筹莫展,后来听说南京有位先生很会教书,但人家的要求很高,每年要20石稻子的学费,并且要求冬天要吃韭菜炒长鱼、咸肉烧河蚌,夏天要吃鱼冻子,这些要求在现在来说不费吹灰之力,在解放前实在是苦人所难。没办法,该家长只有趁人从上海带回韭菜,夏天鱼煮好了放在水井里冷。几年的教学,这个孩子很有长进,先生跟主人说:“你家孩子可以出去考学了。”结果这个孩子考上了当时的中央财经学院,解放后被分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工作,改革开放前被派往香港任中国人民银行驻香港办事处主任。每讲到此故事时父亲总对我们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此故事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故事(2).父亲的姑姑年轻时美貌能干,虽然嫁给了一个富人家,但因为她的丈夫是个不争气的男人,她的生活状态是可想而知的。父亲平时总是跟我们说:“你们的姑奶奶一人要管理一大家子的生活,一年光顾长工有20人,短工40人,自己精打细算,省吃俭用。她家有一个稻龙,一天煮三大锅饭,再有多少人吃饭都吃不完,春天有几十只老母鸡各孵一窝小鸡仔,河里养的鸭子不计其数,一天可拿几百只鸭蛋,遇到日子有困难的乡亲,她总是出手相助,乡亲们无人不说她人好,可命运就是对她不公,稍有不慎就被她丈夫打,每次被打得浑身是伤,还得照样料理家务。她的丈夫在庄上作恶多端,欺男霸女,后被新四军锄奸了。有人就劝姑奶奶改嫁,姑奶奶说,我这么能干还落得这个下场,我认命,坚决不改嫁,后来下苦心到九华山修戒。我四五岁的时候隐约记得有个姑奶奶在我们家放过鸭,至于怎么去世的不得而知,每当父亲讲姑奶奶的故事时,我们静静地听,不敢有不耐烦的表现,否则是会挨骂的。长大后,我们才知道父亲经常讲姑奶奶的故事,是教育我们夫妻要互敬互爱,否则是会有报应的。
故事(3).他经常跟我们讲他和我母的婚恋史。我母亲是左兴一组周家的(姐妹五个,弟兄一个),外公是小有名气的文人,一手字写得很漂亮,但外公有点不学好,染上了抽大烟的恶习。据父亲讲,外公也幸亏抽大烟把家私败了,不然解放后肯定会被定为地主或富农,那日子就不好过了。外公的几个女儿的婚姻大事颇有戏剧性,我的大姨娘嫁给周山姓薛的有钱人家。大姨夫小时候得了疾病,十岁时是朱砂救了他的命,朱砂即砒霜,可惜得了后遗症,耳朵听不见,智商也只停留在十岁左右。自古婚姻讲究门当户对。薛家有钱,就瞧不起比他穷的人,外公到他家招待不热情,受到冷遇。外公发誓,将二女儿(即我的母亲)嫁给穷人家,穷人家肯定会对他好些,因此经人介绍,我父亲娶了我母亲。果不其然,我父亲对外公一家真的是好,在外公家有难的时候,我父亲确实帮了不少忙,我舅舅在世的时候经常跟我们谈父亲的好。再谈三姨嫁给葛家查姓,也是个聋子,虽然穷点,但人很厚道,对我三姨好;四姨嫁给薛北的薛连和;五姨嫁给薛南的薛宽金。四姨夫先当大队会计,后当支部书记,是天下难找的好人,可惜英年早逝。父亲讲到这几个人的故事时,总是眼含热泪,流露惋惜的神情,那时我们年龄小不懂事,只是默默地听,长大后才知道父辈们是多么的不容易,才知道长辈的用心良苦。
写完了这些,真有点如释重负的感觉,其实父亲的优点还有很多,不过话又说回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父亲也有缺点,那就是一生好赌,赌起钱来几乎达到走火入魔的程度,可惜赌运还不好,大赌也好、小赌也好,总是输,人送外号唐总书(输)记。母亲跟父亲一世吵闹不为别的,就是反对他赌钱,尤其是过年期间家里更是过得鸡犬不宁。凭良心说,人有点不良嗜好无可厚非,只要不突破做人的底线,对爱人好、对子女关心、对家庭负责,一切总好说。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兄弟姐妹在赚钱上不及父亲,但在做人方面都能牢记父亲的教诲,传承父亲的优点,尽可能地比别人做得更好。
搁笔之时,再次祈愿我伟大的父亲,天堂安好!

【作者简介】
唐为跃,江苏高邮人,大专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曾在省、市、县级报刊杂志和多家网络平台发表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及文学作品,有多篇作品获奖。乡愁是开在记忆里的花朵,越开越鲜艳;乡愁是长在心田里的食粮,越长越壮实;乡愁是落在笔端的文字,颗颗都是感恩。铭记父母养育之恩,传承优良美好家风,以飨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