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史札记|多面人生
唐运家
现实生活中,人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往往习惯于一种脸谱化思维:某某人是明君或是昏君;某某人是贤臣或是奸臣;某某人是君子或是小人。非黑即白,或者非白即黑。事实上,仔细洞察历史人物的人生轨迹,剖析历史人物的成长历程,就会惊讶地发现,历史人物的面目远比这诡异复杂。他们的面目斑驳陆离,他们的人生也呈现出多样的色调。
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中,我拣出三人分别述之,让大家管中窥豹。
先从人臣说起。
曾国藩可谓是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了。特别是近年来热炒的《曾国藩家书》《曾国藩语录》《曾国藩箴言》之类,更是把曾国藩炒得发烫,炙手可热了。不明真相的人,几乎把他视为“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化身,作为为人处世修身齐家的标杆楷模了。掀去神秘的面纱,真实的曾国藩也呈现出多面的人生。
年少时的曾国藩,也不守礼教,不矜名节,不惜羽毛。外出就学时,也曾放荡不羁,出入青楼,寻花问柳。相传他曾经狎妓,并与一位妓女情谊甚笃。妓女不幸病逝,他为之伤心难过,哀婉不已。并撰对联以悼念。后来,曾国藩系统接受了儒家思想的浸染熏陶,立志做绝代圣人,才泯灭了正常人的欲望,桎梏了自己鲜活的性灵。
曾国藩人生中最欣赏苏东坡的一首诗:“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譬如饮不醉,陶然有余欢”。曾国藩也仅仅是欣赏而已,其行为毫无淡迫洒脱之举。他为之奋斗的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宏伟大业,孜孜以求的是光宗耀祖、建功立业、青史留名之盛事。苍天没负苦心人。他如愿以偿了:仕途飞黄腾达,一路扶摇直上,权倾朝野,位列三公。时人望其项背,叹之莫及。
曾国藩立志做圣人,以修身进德为立身之本。既然崇尚圣人,那就应该具有仁爱之心、仁慈之心、怜悯之心,待人接物应该和善温顺宽容。但曾国藩表现出的行为却大相径庭:冷酷无情,阴森恐怖、心狠手辣、杀人不眨眼。他办团练时,主张“捕人要快,杀人要快”,“不必拘守常例”。每逢团绅抓来“人犯”,他不问青黄皂白,立即下令处死,格杀勿论。时人因此送给他一个绰号:“曾屠户”。
以上三个情节,就展示了曾国藩迥然不同的两种人生做派和面目。
人臣有多样面目,帝王君主咋样?下面就列举唐太宗李世民,谈谈他的情况。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善于纳谏的一代明君。他与谏臣魏征的君臣关系,因一个敢于进谏一个勇于纳谏改过而被传为千古佳话。
但纵观李世民的一生,并非自始至终做到了虚怀若谷,从善如流。
登基之初,他鉴于前朝隋炀帝覆亡的历史教训,也基于维护李唐王朝的江山永固长治久安,也确实倡导并实行了广开言路,并将谏臣魏征视为“明得失”的一面镜子。但随着天下承平日久,特别是贞观之治带来的天下繁荣富庶,而变得自我陶醉,忘乎所以了。骄奢刚愎之心日渐滋长,心态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人性中阴暗的一面也凸显出来了。开始喜欢听朝臣阿谀奉承的甜言蜜语,而排斥、反感朝臣的逆耳忠言、犯颜之举了。对魏征等大臣的忠言进谏从开始的“导人使言”,到“悦而从谏”,逐渐演变为“勉强受谏”,再退化到“意终难平”,心怀不满了。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贞观六年(632年)发生在魏征身上的一件事。
有一天李世民罢朝回到内宫后,怒气未消,愤愤不平,咬牙切齿地说:“魏征这个乡巴佬,老是当面顶撞我,我哪天找个机会将他杀了”。幸亏长孙皇后深明大义,及时提醒规劝。她对唐太宗说:“我听说君主贤明,臣子才会正直,如今魏征如此正直,正是因为陛下十分贤明的缘故啊!”一番巧妙的劝解,才使得魏征化险为夷,摆脱了杀身之祸。
慧眼如炬的魏征,也看出了李世民心态的变化。为了保全身家性命,他以“目疾”为由,多次请求辞官。后来,得到了李世民的批准,离开了政治漩涡的中心而得以善终。
悬而又悬的是,魏征去世后的三个月,因一桩谋杀案牵及到他。唐太宗对这面曾经视为镜子的魏征,疑窦顿生,联想到生前诸多的犯颜直谏,怒火迸发,顿时在胸中熊熊燃烧起来。他派人砸毁了他亲手撰写的魏征墓碑。伴君如伴虎,天威不可测。魏征如果晚去世三个月,他的命运结局如何?真的难以预料。
君王亦如此。平民百姓又如何呢?我们读完下列这则故事也就清楚明白了。 
孟子在《齐人有一妻一妾》这篇文章里,就记录了一个平常人之不平常的行为。
齐国的国都,有一个人与一妻一妾共同生活。这个人每次外出,都是酒饱饭足得意洋洋才回家。妻子问他与哪些人一起吃饭,他回答说,都是一些富贵之人。妻子起了疑心,因为家里从来没有来过显贵的宾客。
第二天清晨起来,妻子便悄悄地跟踪丈夫,观察丈夫言行。走遍整个都城,没有发现一个人停下来与丈夫打招呼交谈。最后,丈夫走到东门城外的坟墓中间,向那些扫墓的人乞讨残羹剩饭。没吃够,又四处张望,到别处的扫墓人继续乞讨。这就是他每天酒饱饭足的办法。 妻子回家后,把看到的一切告诉了妾。两人伤心失望,相泣于庭。这位男子从外面回来后,不知道他们为何而哭,还在妻妾面前趾高气扬,大甩威风。
这位齐人既不安份,又没廉耻,可谓是典型的两面人。为了在妻妾面前摆谱逞威,竟然背着妻妾干这样苟且之事,真的让人可笑可恶。 看了三个人物的故事,读者可能会产生疑问困惑。一个人何以出现如此多的面目呢?我没有仔细研究,根据肤浅的分析,应该与下列几个因素有关联:
其一,是人的社会属性使然。人是社会的产物,是环境的产物。受不同社会环境的影响,人的情绪心理会相应发生不同的变化。其外在表现方式,就体现在言行举止上。其二,人乃高级之动物,万物之灵长。相较于其他的动物,具有思维活动,具有七情六欲。在不同的情欲支配下,会产生不同的行为。特别是一旦负面的情感战胜了理智,兽性战胜了人性,就会做出有悖于常情常理的荒谬之事。其三,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规律,事物是不断发展的,不断变化的,没有静止不变的状态。人也亦然,也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只是不同的人,变化的程度、变化的烈度、变化的速度、变化的方向不同而已。如果向好的一面变化,人生就会呈现出鲜活的阳光的亮丽的一面;如果向不好的一面变化,就会呈现出晦暗的丑陋的狰狞的一面。其四,外在因素的干扰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诸如人为的胁迫,利益的诱惑,特殊环境的约束禁锢,世俗人情的羁绊拖累等。外因反作用于内因,也会让人的心智扭曲,行为走样变形。 
苏轼《题西林壁》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为何如此呢?苏轼诠释,只因站的角度站的方位不同。也就是诗中所描述的“远近高低”各异,才导致景观的“各不同”。如何准确观察到庐山的真面目,苏轼指出要跳出庐山看庐山,才能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也就是诗中的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诗乃借景说理。观景观物如此,观人识人亦然。
识别判断一个历史人物,不可简单臆断,思维固化;或“盲人摸象”,凭片言只语,凭一时一事,凭道听途说,给人下结论、贴标签;或别有用心,为我所用,断章取义,择其一点,不及其余,肢解扭曲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必须全面地观察,立体地审视;既要看现象,又要看本质;既要观其言,更要察其行。惟其如此,才能认清一个人的真实面目。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人的一生曲折复杂,可能是矛盾的综合体,集多种面目多种形象于一身。蕴含着功功过过、恩恩怨怨、是是非非,真假善恶美丑诸种行为举止可能兼而有之。我们必须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品评诠释,既不以功掩过,又不以过饰功。有功讲功,有过说过,功过分明。即使是明君、贤臣、廉吏、良民也一视同仁。在充分肯定其本质主流的同时,也不隐饰遮盖他们的瑕疵过错。臧否适中,不失偏颇。
认识到历史人物的多面性,还原历史人物的真实形象和面目。历史这面镜子,才能真正发挥出“知兴替明得失”的巨大效应。
2021.4.29完稿
【作者简介】唐运家,湖北省咸宁市人,退休公务员。年轻时喜舞文弄墨,先后发表习作多篇。后忙于公务,辍笔多年。退休后,重拾旧好,披阅故籍,偶有所感,欣然命笔,以自娱自乐。所撰文章,先后被多个微刊刊用。阅者能获少许裨益,本人则倍觉欣慰,甘之若饴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