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漫谈旅游景点那些“错别字”
文/朝圣山人
十六.四川泸州玉蟾山上的“玉蟾”二字

在泸县玉蟾山上,有宋代大书法家黄庭坚题书 “玉蟾”二字。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大书法家把“玉”字写成“玊”(玊,读音:sù),把“蟾”字中的“言”写成“吉”。
民间文学家于是编出了黄庭坚醉书玉蟾的传说。话说一天,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慕名到玉蟾山游览,被山光水色所陶醉,使得他怡然自得,流连忘返。山上圆通寺老主持久仰黄庭坚大名,便将他迎入寺内,拿出玉蟾茶和玉蟾美酒来款待他。他们一面品茗饮酒,一面畅谈玉蟾美景。老主持见黄庭坚谈笑风生,兴致很高,便请黄庭坚题赠墨宝。黄庭坚欣然应允,即兴挥毫题写“玉蟾”两个古朴苍劲的大字。由于黄庭坚醉笔所书,竟将玉字的一点写在了上面,变成了“玊”字。
主持长老随后请来匠人将黄山谷书写的“玊蟾”二字镌刻在山岩上。来往观赏的人都盛赞山谷“玊蟾”二字苍劲有力,浑圆丰满。但是等看到“蟾”字下方的“言”写成了“吉”字,都不知用意何在。有人向主持询问其中缘由,长老合掌答道:“善哉,善哉!此乃黄太史根据他的遭遇,彻悟后留下的一道禅机:‘少言多吉’是也!阿弥陀佛!”
其实,“蟾”字中的詹字这种写法在书法上古已有之,至于玉字这种写法,许多书法家也是把这一点点在高处,不过是在行草中。在书法上自成一家的黄庭坚在这里别出心裁,将一点写在上边也许属于书法艺术的处理。但是,如果没有黄庭坚的题字,也许就没有这个故事了。
十七.杭州西湖湖心亭“䖝二”碑

在西湖的湖心亭,有一座石碑上镌刻着“䖝二”两字,相传这两个字是乾隆皇帝的手笔。
乾隆一生中七下江南,六到杭州,西湖是他最喜欢的地方之一。一天,他约纪晓岚夜游西湖,来到湖心亭。当晚,皓月当空,清风徐动,水波滟潋。乾隆爷兴高彩烈,酒酣耳热之际,写下“䖝二”两字。接着问随从是什么意思,陪侍的群臣都不解其意。又问纪晓岚,纪也只是应声:“四爷,让我好好想想”。此时,艄公在船头说道:“在下是水天一色”,纪晓岚顿悟:“此处乃风月无边”。如果把风月二字的外边去掉,就只剩“䖝二”了。
据说,䖝二等于风月无边,北宋的苏东坡也用过。当时的文人墨客中流行猜灯谜,于是,苏东坡在花灯上写了这两个字,当时难倒了众人。当苏东坡说出谜底时,赢得一片叫好之声。
后来在山东的泰山也有人题写了一块䖝二碑。这块刻石在泰山万仙楼北侧盘路之西,是清朝才子刘廷桂题镌的。传说当年刘廷桂邀杭州友人登泰山至此,看到眼前景色蔚然深秀,云盘雾绕,当即挥毫写下“䖝二”二字。朋友问他何意,他说此处虽无“无边风月”之亭,但确是风月无边呢!

在湖南岳阳楼也有一副对联:水天一色,风月无边。相传,最先在岳阳楼的墙上,有三个隐约可见的字:一、䖝、二。当地人都疑惑不解,困扰了许多年,直到有一天李白来到岳阳楼上,看到这三个字,李白当即就明白了,挥笔写下上面那副对联,这个哑谜才被破解了。

中国文字可考可上朔四千多年。由象形、甲骨文、金鼎文、石鼓文、大小篆、隶楷行草繁简演变传承至今,从无间断。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厚重的文化符号和载体。缺笔少划均有典故寓意,拆字组字更有深意。“䖝二”两字本无意,但被文人雅士演绎得如此意蕴丰厚,华夏文字文化之博大精深,从中可见一斑。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