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词里的故事(十)补阕
●浪花
故事(十)自从发表后,迄今已有22万多人阅读,在全国流传甚广。因此,前几天有学生的学生从杭州发过来几张照片:第一张是苏东坡的塑像,第二张是苏堤的标志和介绍,第三四五七张是从各个角度拍摄的西湖十大美景之首的“苏堤春晓”,第六张是康熙帝亲题的“苏堤春晓”,亭子名御碑亭。
苏东坡两次出任杭州的父母官,于危难中疏浚了、挽救了、美化了西湖,泽及后世,万民景仰!写故事(十)时,因篇幅和主题所限,对苏东坡为官爱民之种种,只得忍痛割爱,三言两语带过;对苏东坡的三任妻子,也只提及“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发妻王弗,心里未免留有一丝遗憾。如今受这些图片的触发,索性就来个补阕吧。

苏东坡由于耿直敢谏,不见容于新旧两党,他也不屑周旋于这些人中,所以常常自请外调,“乌台诗案”后则是被贬出京,且一贬再贬,越贬越远。总之,他就任外官时多。这里只补上他在杭州和儋州时的两笔。
苏东坡第一次到杭州任通判,忙着赈灾、治瘟疫,对西湖旳变化虽然有所察觉,还来不及仔细研究,就被调走了。十几年后,他第二次到杭州任知州,大吃一惊并痛心地发现:他曾将其比作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如今已失去她秀丽的容颜,变得“蓬头垢面”——西湖因杂草淤塞而大面积缩小,濒临湮废,威胁着杭州百姓的生活和百行百业。杭州当时有茆山和盐桥两条运河贯穿市中,它们又都和江南大运河相沟通,成为城市的交通命脉。在湖水充沛的时候,它们以西湖为水源,不仅河道通畅无淤,还可以提供饮用水和农田灌溉水。但随着湖水枯竭,运河就不得不依靠钱塘江水了。结果咸潮倒灌,不仅大量泥沙俱下,淤塞不通,而且百姓饮水咸苦,长此以往,想生存都难。具有远见卓识的苏东坡,经过多方考察研究并求教于有识之士,作出了全面整治西湖和兴修杭州水利的计划,一面上奏朝廷请求批准,一面着手筹措经费。他首先疏浚这两条运河各十里,使其达到空前的水深八尺,船只通行无阻,再行全面深挖西湖。他下令撤废了湖中私围的葑田,在今湖心亭一带全湖最深处,建立了三座石塔(后来成了西湖十大美景之一的“三潭印月”),禁止在石塔范围内养殖菱藕,以防湖底淤积。又把挖出来的大量淤泥,在湖中建筑了一条沟通南北岸的全长2.8公里的长堤,堤上修建了六座石头砌成的拱桥,以流通湖水和便利船舶行驶。六桥依次命名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极尽文学意味。又在堤上遍植柳树、芙蓉和各种名花。这六桥烟柳,等于给“西子”画上了一道黛眉,平添了无限秀色!同时,又在运河与西湖沟通之处建筑闸堰,使纵贯城市中心的盐桥运河专受湖水,与江潮隔绝,而使城市东郊的茆山运河专受江潮,两河互不干扰,做到了潮不入市,使百姓不再受饮用咸水之苦。为了纪念苏东坡的功绩,百姓称此堤为苏公堤,简称苏堤。

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苏堤历经破旧、重建等等过程,但时至今日,苏堤的名称从未更改,新塑的苏东坡之像仍翩然屹立。他活在人民心中!
苏东坡所到之处,都在为人民办实事。即使被放逐到边远的儋州,他也把那里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在此办学堂,兴学风,以至许多人不远千里追到儋州,从学于他。在宋代一百多年里,海南从来没人考上什么功名(用现代的戏称来说就是“剃光头”吧)。但苏东坡北归后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为此,苏东坡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人们一直把苏东坡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创始人,对他十分崇敬。在儋州流传下来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说明他也活在儋州人民的心里。

再来说一下苏东坡的三任妻子。他对每个妻子都情真意切,而且绝对不是那种“妻妾成群”的官僚。第一任妻子王弗,已经在故事(十)中说过。她留下了一个儿子苏迈,死后苏轼遵父嘱将她和母亲(即其婆婆)葬在一起。第二任妻子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为人温柔敦厚,对苏迈视如己出,和自己的孩子同等养大。她给了苏东坡“家的温暖”,但相伴二十五年后还是先他而去,令苏子痛断肝肠。苏子死后,弟弟苏辙将他们俩合葬一处。第三任妻子王朝云因家境贫寒,自幼沦落在歌舞班中,为西湖名妓。她天生丽质,能歌善舞,身上有一种世俗女子不具备的气质。已为鳏夫的苏东坡很喜欢她。因当时朝云还很小,只能先作为侍婢带在身边。后来随着年龄逐渐增大,从侍婢升为侍妾,最后终成第三任妻子。王朝云聪慧过人,是苏东坡的红颜知己。有一回苏东坡摸着肚子问家人:里面装了些什么?有人说装着食物,有人说装着学问,只有王朝云说“装了一肚子不合时宜”。这真是知己之言!若不是不合时宜,他会以大才子、大文豪、大能臣之身而被一贬再贬,险些丧命吗?可惜王朝云年纪轻轻就被瘟疫夺去了生命。后来苏东坡在朝云墓址所在的惠州西湖,曾为纪念她而建了一座六如亭,并在亭上亲笔写了一副对联:“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最后还要提及作为“吃货”的一则趣闻:苏东坡与佛印是挚友。佛印虽是和尚,却崇尚“酒内穿过,佛祖心中留”的理念,顿顿不离酒肉荤腥。有一天,佛印煎了鱼下酒,正巧苏东坡来访,佛印急忙把鱼藏到大磬(木鱼)之下。苏东坡一进门就闻到了鱼香,眼前也只有木鱼下可藏。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便故意说:“今日特来向大师请教:’向阳门第春常在’的下句是什么”?佛印对老友念出人所共知的旧句深感诧异,不知不觉间顺口便说出下句:“积善人家庆有余。” 苏子抚掌大笑:“既然磬(庆)里有鱼(余),那就积点善,拿出来共享吧!”
看来,苏东坡“拣尽寒枝不肯棲”,只肯“棲”在为普通百姓谋福利、解疾苦的 “热枝”上。而且,无论到了何种境地,他都能活得精彩,笑得爽朗,吃得高兴!偏偏又有痴情女子愿意为他付出一切。真是伟人也,奇人也,福人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