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漫谈旅游景点那些“错别字”
文/朝圣山人
十一.山西悬空寺的“壮”字

山西浑源县的悬空寺,始建于15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后期。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北魏王朝将道家的道坛从平城(大同)南移到此,工匠根据道家“不闻鸡鸣犬吠之声”的要求建设了悬空寺。
悬空寺距地面高约六十米,其建筑特色可以概括为“奇、悬、巧”。
奇:远望悬空寺,像一付玲珑剔透的浮雕,镶嵌在万仞峭壁间;近看悬空寺,大有凌空欲飞之势。
悬:全寺共有殿阁四十余间,表面看上去支撑它们的是十几根碗口粗的木柱,其实有的木柱根本不受力。据说在悬空寺建成时,没有这些木柱,人们看见悬空寺似乎没有任何支撑,害怕走上去寺会掉下来,为了让人们放心,所以在寺底下安置了些木柱,所以有人用“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来形容悬空寺。
巧:体现在建寺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峭壁的自然状态布置和建造寺庙各部分建筑,将一般寺庙平面建筑的布局、形制等建造在立体的空间中,山门、钟鼓楼、大殿、配殿等都有,设计非常精巧。

“飞阁丹崖上,白云凡度封。蜃楼疑海上,鸟道滑云中”。古代诗人用这样优美的诗句赞美悬空寺,并非夸张。唐朝大诗人李白游完悬空寺,诗歌没写,倒是留下“壮观”二字。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当年游历到此,也惊叹悬空寺为“天下巨观”。值得注意的是,李白写的“壮”字多了一点,大有意犹未尽之感。
问题来了,这个字错了吗?非也。在书法上,壮字是可以这么写的。
同样,在杭州西湖岳飞庙的照壁上,也写着“壮怀激烈”四字,这里的“壮”字也是这种写法。

十二.山西五台山的“峯”字
山西五台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这里是智慧化身文殊菩萨的道场。清代为了达到安定统一的目的,对蒙、藏等民族实行怀柔政策,五台山也由传统青庙向藏传佛教的黄庙转化了很多。在五台山,有一个“灵峯胜境”的牌坊,其匾额就是康熙皇帝的御笔题字。

观看牌匾不难发现,“灵峯胜境”的“峯”字少了一横。民间相传,康熙曾来过五台山寻找生父顺治皇帝,偶遇一位高僧。上前询问法号,高僧没有言语,只是在地上写了一个“八”字和一个“乂”字,康熙很是纳闷。等高僧走远后,康熙突然恍然大悟,原来八和乂合在一起便是一个“父”字。就这样康熙皇帝与父亲顺治失之交臂,无缘相见。康熙甚感失落,故而在题写“灵峯胜境”时,有意将“峯”字下面的“丰”少写了一横,寓意为“父子缘薄不相识,人生有憾难圆满”。
实际上,先人在书写“峯”字时,下部的“丰”既可写成三横,也可写成两横。康熙写的这个峯字与书法家董其昌写的峯如同一辙,可能是受其影响吧。
由此说来,上面故事中康熙题字的寓意是真的吗?
十三. 王家大院的“矩”和“厚”
山西晋中以大院文化而闻名,而灵石王家大院首屈一指。三千王家人聚族而居,院与院隔而未隔,人与人疏而不离,和睦相处,长幼有序,经商居官,各行其是。细究其理,正是“规矩”在无形中维系着这个大家族,才有了迄今七百多年的发展史。

“凡语必忠信,凡行必笃敬。饮食必慎节,字画必楷正。容貌必端正,衣冠必肃整。步履必安详,居处必正静。作事必谋始,出言必顾行。常德必固持,然诺必重应。见善如己出,见恶如己病。凡此十四者,我皆来深省。书此当坐隅,朝夕视为警。”
这是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静升王氏十六世祖王廷璋创建王家大院五堡之一“和义堡”时借用北宋贤士张思叔的《座右铭》立下的家训。从怎样说话、如何行事,到怎样衣着、如何走路;从为人心态、谋事动议,到品性养成、对待善恶等等,家训都作了细致的要求。
在王家大院 “存厚堂”书院里有这样一桢由清代学者翁方纲所撰书的匾额:“规圆矩方,准平绳直;祥云甘雨,丽日和风。”说的是画圆描方,测平量直,得有工具;兆祥之云,适时之雨,须丽日和风。这里的矩字采用了多一点的写法,其目的是告诫家人为人做事规矩要多一点。

“存厚堂”的匾额,也用的是带点的厚字。一副门联 “观幽兰佳菊常守节目光清净,喜淡饭布衣不欺天心地泰然。”写尽了对厚字的诠释。一块小小的匾额,用带点的厚字,教育后人多一点厚道,让我们看到了王家的为人之道,看到了王家教育后人的门风祖训,看到了晋商辉煌的根源所在。

上面对王家大院文化的一些解读,明显地是借字表意。
那么,这里的“矩”字和“厚”字是错字吗?显然不是。在书法中,这两个字是可以这样书写的,不要以为是错别字。
十四.平遥古城的多点字以及乔家大院的少点字
在山西平遥古城,有一个银行票号日升昌,它是中国银行业的鼻祖。曾经,这里的汇票是一纸在手,走遍神州。由于其特殊的金融业务和汇兑业务,在总部票号就出现了这样一幅楹联:“轻重权衡千金日利,中西汇兑一纸风行”。

这里,“纸”字上面多了一个点,这既反映了书写者对日升昌经营管理和富甲一方的惊叹,也说明了经营者希望汇兑业务欣欣向荣,纸票银票再多一点的美好愿望。
无独有偶,平遥县衙大堂的牌匾“亲民堂”,“民”字上面也多了一点。这也是书写者的良苦用心,希望县官能够亲政爱民多一点。

另外,在山西乔家大院的一处院子的匾额上,写着“静宜”两个字。这里的“宜”字不是多了一点,而是少了一点。

乔家大院是北方名居博物馆的一颗璀璨明珠,写着“静宜”匾额的院子是乔家主人乔致庸女儿的闺房。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女子应当相夫教子,这个没有点的“宜”字就是教育女子不宜出头,应当安守本分。且不说这几个字的对与错,但就多一点与少一点,足以给人以那一点的启示。
那么,这几个字的写法对吗?查一下行书的写法,这几个字都是正确的。

十五.山西晋祠的“惠”字
在晋祠,如果你留意的话,悬挂在圣母殿中的一些匾额分别写着:“惠普桐封”、“惠洽桐封”、“泽溥桐封”。实际上它们都在讲述着同一个古老的故事:“桐叶封弟”。

我们知道山西简称晋,在春秋时期叫晋国。它的来历源于两个孩童的一个游戏。这两个孩子,一个叫唐叔虞,他是周武王的幼子。还有一个孩子叫是他的亲哥哥周成王。
周武王驾崩后。年幼的周成王成了新的国君。这天,年轻的周成王正与弟弟唐叔虞在做游戏,玩到兴起时,成王拿起一片桐树叶,削成圭的形状递给了虞,并开心的说:“我封你做诸侯!”隔壁的史官听到此言,立即将此事记载下来,并且郑重地问成王准备何时进行分封。成王一听,感觉坏事了,心想我随口说的玩笑话,怎么当真了呢?于是赶忙解释。可史官对他说:“天子无戏言”。您刚才说的做的都符合天子封地的行为,作为史官一定会记载下来,并按照礼节完成。周成王知道木已成舟,于是将唐封给了虞。这就是“剪桐封弟”的故事。
周成王虽说年幼,但也不傻。大概在今天的山西翼城、襄汾一带,原来叫唐国。周朝在建立十余年后,唐国很不安定,而周成王将此地分封给弟弟虞,也是希望唐叔虞可以早日将这里的局势给稳定下来,进一步控制好河东地区,以此来拱卫京师,巩固中央。
可以说,虽是一国之君,可唐叔虞是带着兄长嘱托的艰巨任务来担任此国君的。他上任后,先是调查研究,然后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不久便稳定了地域局势。周成王看到弟弟大有作为,特别写了首诗《馈禾》送给了周公旦,让世人看看弟弟的成果。在唐叔虞一步步治理下,唐国变得强盛而国泰民安。他去世后,其子燮父继位,改国号为晋。这就是晋国的由来。由于唐叔虞的功劳伟大,人们至今还是把唐叔虞视为晋国的首位国君。
故事说完了,问题是有人认为这个匾额上书写的惠字是个错字。其实,这是不对的。惠字在行书中是可以这样写的。这样的写法,在晋祠还有一块匾额,上书“灵源惠泽”,讲的又是一个美好的故事。空闲时,你不妨来晋祠看看。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