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漫谈旅游景点那些“错别字”
文/朝圣山人
七. 山东曲阜孔府的“富”字和“章”字

孔府,即“衍圣公府”,又称圣府,是孔子嫡系长子长孙处理府务和居住的地方。
在孔府的第一道门,上方悬挂着的竖匾上书有“圣府”二字。大门两侧有对联一副,人称“天下第一联”。上联是“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下联是“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仔细看一下对联,上联中的“富”字上面少了上面一点,叫富字无头;下联中的“章”字一竖通到上面,叫文章通天。据说此联由纪晓岚所书。他这样写富,是祝福孔家富起来没有尽头;至于章,是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惟有孔家文章可通天。对联的意思是赞颂孔府与国家同休戚、共命运,与老天共长久,可谓寓意不凡。两个字,一下子就体现孔府这个非常门第的身份,不仅没人说它是错字,游人明白后反而连连叫绝。
类似的情况在山西也有。在山西晋祠有一国宝碑刻,它是由唐太宗李世民御书的《晋祠之铭并序》。门口有一副对联是清代文学家朱彝尊游晋祠时所做。

“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这副楹联的“章”字,也是将底部的一竖向上延伸,穿过了“曰”字。
难道学贯古今、知识渊博的朱彝尊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显然不是。这里的“章”字和孔府的楹联异曲同工,都表达了作者对文字内涵理解的独具匠心。
八. 江苏扬州大明寺平山堂的“流”字和“在”字

在江苏扬州大明寺的平山堂,有一副“风流宛在”的匾额,其中:“流”字少了一点,而“在”字多了一点,据说是光绪初年两江总督刘坤一为了追念曾在扬州主政的欧阳修所作。
有人认为,历史名人欧阳修,在扬州时是个“风流太守”,在风情万种、色艺双绝的扬州美女石榴裙下曾弄出不少韵事。刘坤一把“风流宛在”中的“流”有意少写一点,“在”字多一点,意思是希望少点风流,多点实在。
欧阳修真的是个“风流太守”吗?他在扬州真的有什么风流韵事吗?有人撰文澄清事实,批评信口雌黄,混淆是非,肆意向欧阳修泼污水。在扬州,欧阳修兢兢业业普施教化,使扬州出现政通人和的气象。公务之余他寄情山水,探幽访胜,在扬州城外的蜀岗筑平山堂讲学,并在堂前手植“欧公柳”。可见欧阳修虽然在扬州为官不足一年,却留下了无穷财富。他的道德文章、风华才气,深得称颂。后来也当过扬州太守的苏东坡,曾专程来到老师居住过的平山堂游览,曾作《西江月》一首赞曰:“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而所谓“风流宛在”中的两个错字,即“流”字少一点、“在”字多一点,也根本没有错。在行书和楷书中,不加点的“流”普遍要多于加点的“流”。而“在”字加点的虽然不太多见,但是,先人在写土字时则大都多写一点。因此,书法中,这种写法不算错字。
从词义上分析,“风流”一词在古今差别很大。在过去 “风流”多指士大夫的才华风采、仪表风度,因此刘坤一所用的“风流”一词为褒义,并非指风流韵事。
九.杭州西湖花港观鱼的“鱼”字

花港观鱼地处西湖苏堤南段西侧,前接柳丝葱茏的苏堤,北靠层峦叠翠的西山,碧波粼粼的小南湖和西里湖,像两面镶着翡翠框架的镜子分嵌左右。早在南宋时,有一条小溪从花家山经此流入西湖,这条小溪就叫花港。当时,内侍官卢允升在花港侧畔建了一座别墅,称为“卢园”。园内叠石为山,凿地为池,畜养异色鱼,于是游人萃集,雅士题咏,称为“花港观鱼”,成为西湖十景之一。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驾临西湖,照例题书花港观鱼,建碑于鱼池畔。细心的朋友可以发现“鱼”字下面少了一点。为什么呢?原来康熙在题字的时候,想到鱼字下面的四个点是“火”字,所以少写了一点,表示鱼应该在水中畅游,而不应忍受火中烧烤。如此看来,康熙对鱼字的解读是有道理的。即便是错字,也没有影响认读,反而多了一点文化味。你觉得对吗?
十.南京明太祖朱元璋明孝陵的“明”字

南京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其皇后马氏的陵墓。我们看到的石碑上,“明孝陵”的“明”字写成了“眀”字。
这是为什么呢?大致有这几种说法:
一是说是朱元璋为了区别被他灭掉的小明王势力,而他自己是大明王朝,所以不能与小明王朝同用一个字,于是就多加了一横。
二是康熙皇帝为了避讳,因为明朝是前朝,而康熙觉得清朝比明朝强大,而且认为“明”是“日”和“月”组成的,而因避讳,给“日”加上一横,就不“明”了。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阴阳五行之说。明孝陵为皇家陵墓,自然讲究,而“日”是阳的,而墓地是属阴的,所以在“日”字上加了一横,成了“眀”字了。
其实,这个“眀”字,在书法里是个异体字,从来不是错别字。从甲骨文来看,就是日月组成的象形字;而在小篆中,则是一个会意字:“朙”,照也。引申为明亮之意。据说在秦小篆统一以前,取“从囧、从月”的这种写法也是主流。也就是说,把“朙”写成“明”或者“眀”都是正确的。成都武侯祠的牌匾“明良千古”由四川提督吴英撰写,用的也是眀。济南大明湖的匾牌也是如此。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