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怀苏州行
文/李建印
十四年前曾匆匆忙忙到苏州转过一天,当时雾后放晴印象颇佳,但因提前未做功课,内心悟道不多。拙政园的多样景致,满城里的小桥流水,高雅的丝绸博物馆,大众的各种小吃喝,至少形式上知道不少。刚从工作岗位退休的转业团老政委毛远丰親自驾车、拍照、安排参观旅游、餐食,关键时在某部替我饮酒的情形仍历历在目。
老战友李复江专程赶到吴江陪同一天,次日大早和爱人李玉炜到吴江宾馆迎接。二十多年前我任师里领导时,师自动化站二位年轻大学生参谋,后来喜结连理,前几年转业自主择业到了苏州。有文化加上勤奋就有前途,有知识加上努力就有岗位,有积累加上创造就有事业,有眼界加上低调就有信任。家庭幸福,收入可观,未来可期!
我们入住南林酒店山水楼,园林即在眼前,舒适惬意。午餐于南圆饭店中餐厅,色香味俱佳,满腹可心。偶然看见“五七一工程遗址”的牌子,脑海中立即想起半个世纪前发生在中国历史上惊天动地的大事件,顺着指示牌沿阶而下,顺坡而行,厚实的水泥三防门,深入地下十多米的坑道,考虑较为周到而蜿蜒曲折的设计,加墙上斑驳陆离的照片文字说明,好似诉说着这里曾经是为当年选定建造的“行宫”……。
寒山寺既是苏州历史地标性建筑之一,又是重要的宗教场所,更是网红打卡之地。无数游客由全国各地慕名而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楓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诗作,由历代书法名人写就石刻于寺院内外,引诗家吟唱,老人回忆,孙辈现学,照相摄像络绎不绝,好不热闹,但当年的意境恐早不复返。
两条河中船舶繁忙,三座桥上人来人往,万千游客在楓桥周围驻足观望,选点留影。有的与古诗对情景,有的与记忆对变化,有的与恋人对印象,有的与子孙对诗词。也有人对着河、桥、塔、寺、城门、码头、房屋研究风水,还有人现场占卜打卦,也还有人分析书法。铁铃关有些陈旧,但解放苏州在此发生的战斗被人们记忆,英雄被市民传颂!新设的纪念牌、宣传栏醒目引人,城巿和平了,但后人没有也不能忘记。“海涌”二字,是书法家的奉献,是佛法的威力,是自然的描述,是自己的感觉,各有说法。而“和合祖庭”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表达的意境,说明的道理,内心的启示,还是历史过程的位次,仰或是做人的追求,成事的途径,则完全在于理解之异了。
当然诗人找意境,僧众找归宿,常人找新鲜,网红找流量,我来找什么?找点感觉,找点异同,更是寻找不足。
虎丘,地域不大影响大,海拔不高地位高。无论他因何而修而建,莫查其宣扬何人,千年的塔斜而不倒靠根基,剑池的水清澈见底凭流动,千人的坐光溜照人是客众,不朽的字光芒四射常翻新。那劈剑石区别人生,那妓女幕亦分皂白,那攀上路昭示来者,那冲天塔喻人至深。塔斜了,是个过程,人正了,毕生追求。
“五七一工程”纪要,谐音也好,真实亦是,60岁以下的人当时少不更事,65岁以上印象如刚才拌倒脚的石头,太普通了。
苏州的早晨最好看,旭日与绿色同时呈现,孕育多彩;苏州的午间蛮自如,饮食与清谈街旁可见,赐您欢乐;苏州的傍晚在问天,时势与机遇青睐强者,志同道合。
寺,万年永存;河,奔腾不息;湖,静中得机。到了湖边不写湖,是笔拙;到了中央莫骄傲,算清醒。到了苏州不敢写苏州,是我觉得世界读书日,学好了再写也不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