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乌兰察布地区,近150年的时间里,有句非常有名的俗语,“张皋儿,隆盛庄,爬场(cháng)好地方”,这个俗语还有几个变型模式,“科布尔,隆盛庄,爬场好地方”“康保,隆盛庄,爬场好地方”,在今天乌兰察布别的地方,也有过别的变型,但后半句都是“爬场好地方”。

这句话背后所隐藏的,是乌兰察布地区(特别需要指出的,不是清代民国时期的乌兰察布,而是今天行政区划意义上的乌兰察布)以光绪初年“丁戊奇荒”为背景的逃荒走西口大潮,以及整个光绪朝察哈尔右翼大规模“放垦”等重大历史事件,这将在下文中逐一展开。

进入21世纪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乌兰察布的身份标签,已经由“农业”逐渐切换到了“文旅”,曾经农耕垦殖时代的“爬场好地方”,如今升级成了“避暑好地方”。乌兰察布夏天的平均气温18.8℃,素有“早穿皮袄午穿纱”之说,因其独特的气候条件,鸿茅药酒、卓资山熏鸡和丰镇月饼就诞生在这个地方。
— 壹·爬场背后的走西口垦殖记忆 —
任何语言都需要依托于特定的语境和现实的场景,否则人们会逐渐淡忘其本来含义,甚至消失在历史深处。在内蒙古中西部,“爬场”一词便是这样。这个词在如今的语境当中,是骂人非常狠的一句话,意思是没有出息,不求上进,自甘堕落,落入非常贫困潦倒的境地。

更为严重的是,太多人已经不知道这个词的来历,写法上便衍生了一些想当然的方式,比如“爬床”“爬长”等等。其实,穿越到清代民国时期,传统农业时代非常具体的场景,我们不难还原其本来的面貌。“场”指的是晋语区的打谷场,晋语中打谷场叫作“场(cháng)面”。

与之相关的词汇,还有“打场”,用的是梿枷;“碾场”,用的是碌碡;“扬场”,用的是木锨;而“铺场”“收场”,用的是木叉,等等。此外,一些地方,为了防止偷盗,从庄稼从农田拉到场面,“个子”码在那儿,到粮食入仓之前,还要安排“看场(cháng)”的,并搭有简易的窝棚。

清代民国时期,塞外的察哈尔右翼和土默特地区,农业区(点)地广人稀,虽然亩产量较低,但每家的地亩不算少。传说中的“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用来形容当时本区域的状况,还算比较恰当。一到秋天,每个村庄都少不了许多用来看场的简易窝棚。
在那个年代,逃荒在外或无家可归、流离所失者,被迫无奈,只能住此类窝棚(在窝棚主人家不用的时候),这就是所谓的“爬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爬场”比“讨吃”更加令人心酸,因为场面上的这类窝棚,不避风雨寒暑,连当地的“讨吃子(乞丐)”都不会住。

“爬场”是被迫无奈的一种选择,但对于走口外的逃荒者来说,也是一种权宜之计。清代西口外地广人稀,农耕经济还处于拓展期,只要是吃苦肯干,从“受苦人”做起,用个五年十年的,还是能生存下来,大致解决温饱的。这便是“……爬场好地方”句式,背后更深层次的含义。


这种“爬场”语境背后的走西口垦殖,最早源于康熙三十三年到三十六年(1694-1697年),清廷允许民人到察哈尔右翼和土默特地区成规模垦种之时。到了雍正乾隆年间,由于朝廷规模化放垦升科形成了一次高潮。到了光绪年间,存在另外一次高潮,也与放垦升科有关。
— 贰·口外两大垦殖潮的背景饥荒 —
康熙末年、雍正初年,山东、河北和山西等地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清政府为了救济灾民,实施“借地养民”政策。但西口外察哈尔右翼和土默特地区,适应清廷西北用兵的需要,执行的“扩耕建厂”政策,即以各种形式放地扩大耕种面积、同时兴建军马场。雍正二年(1724年)开始,一直到乾隆年间,为乌兰察布、呼和浩特地区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放垦。雍正二年,清廷正式准许察哈尔蒙地招垦,包括官地招垦和蒙旗招垦。

雍正二年,察哈尔都统弘昇对察哈尔右翼四旗的私垦地进行过一次丈量,共丈量农地29709顷25亩,每年应征银十九万余两。雍正十三年(1735年),归化城都统丹津奏请放垦的土默特大粮地,就有40500顷,征粮以备军。到了乾隆年间,察哈尔右翼还有次大规模的放垦。


乾隆年间,察哈尔右翼发生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放垦,就是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的“太仆寺右翼牧场空闲废地”。这次放地过程中,宁远厅(今凉城县)放垦2776倾38亩,丰镇厅放垦18779倾32亩1分。“爬场好地方”的隆盛庄、张皋,就是在这次放地中正式建庄。


按照兴和县的地方文史资料,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廷在张皋设立巡检司,但《乾隆朝实录》记载的很明确,张皋儿巡检设立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由原来的高庙子巡检移驻改设。隆盛庄和张皋的兴起,主要是由于商业孔道,其实早于清朝放地就已有相当的基础了。


康乾年间的这轮放垦,催生了西口外繁荣的景象,特色杂粮产业渐成气候。为解决新疆用兵粮饷和抗灾济民而松动的垦殖政策,到了乾隆初年,已经使得“杀虎口-归化城”一带,出现了产业配套较全且比较繁荣的景象。

第二次高潮,则是由“丁戊奇荒”引起的,当然也夹杂着左宗棠新疆用兵、甲午中日战争和庚子国变等重大历史事件。丁戊奇荒,是1875年(光绪元年)到1879年在华北地区发生的特大灾荒,灾荒波及山西、直隶、陕西、河南、山东等省,造成1000余万人饿死,另有2000余万灾民逃荒到外地,其中尤以1877、1878两年为重。

这场特大自然灾害,极大地改变了历史进程。对内蒙古中西部来说,就是农垦的加速发展,在察哈尔右翼地区,张之洞于光绪八年(1882年)设立了“丰宁押荒局”,掌管丰镇、宁远一带蒙地放垦事宜。在今巴彦淖尔河套地区,则是“河神”王同春开渠兴修水利的黄金期。
— 叁·清代科布尔的垦殖设治情况 —
乌兰察布流传下来的“……爬场好地方”句式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地方,即“科布尔”,在清代前期译作“康保尔”,也就是今天察右中旗政府所在地。科布尔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之前,归宁远厅(今凉城县)管辖,而当地的土地,则是“和硕庄亲王”的牧厂。


清初有“八大铁帽子王”,和硕庄亲王便是其一,其始祖是皇太极五子硕塞。说到硕塞,故事特别多,主要是随着清军入关南征北战,与今天乌兰察布地区的交集,主要是以亲王身份,代表顺治皇帝,统八旗兵五千前往代噶(今内蒙古凉城县)彙祥寺,迎接五世达赖喇嘛。

和硕庄亲王在科布尔的牧厂地,前后共分七次开垦,分别为乾隆四十六年(私垦),乾隆四十八年(32.78倾),乾隆五十年(83.91倾),乾隆五十二年(635.34倾),嘉庆三年(651.08倾),道光二十一年(1100.17倾),光绪八年(626.97倾)。其开垦的土地前后合计,不少于3130.25倾。

光绪十年(1884年),清廷在宁远厅科布尔设立巡检,由乾隆四十年(1775年)所设的宁远厅后营子巡检改设。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绥远城将军贻谷办理垦务期间,从宁远厅析设陶林厅,科布尔成为了陶林厅的治所。实际上,科布尔地区深度开发,主要是在光绪年间。

从科布尔地区的放垦史,我们也可以看出,从乾隆年间一直到光绪年间,“科布尔地区”都是农耕时代,内地民人走口外“爬场”的理想之地。特别是在“丁戊奇荒”之后的丰宁押荒局时代的放垦、设治,更是推动了科布尔农业经济、农耕文明,向着更加纵深的方向发展。

从另外一个侧面来看,无论是隆盛庄,还是张皋儿,抑或科布尔,都是清代乌兰察布(察哈尔右翼)地区“走西口文化”的一个缩影,半开玩笑半认真地来讲,当时整个乌兰察布地区,其实都是“爬场好地方”。在相同时代,以“鸿茅药酒”和“厂汉营莜面”而闻名的鸿茅古镇厂汉营,整体上来说也是类似情况。

在清代前后两轮农耕时代的垦殖浪潮中,乌兰察布地区呈现了农耕文化和草原文明,以及与其他文化之间的深入融合,催生了一批颇具当地特色的特产、小吃,比如,隆盛庄的“丰镇月饼”,厂汉营的“鸿茅药酒”,察右中旗(科布尔)的“红萝卜”,乌兰察布的“莜面全席”。
— 肆·草原避暑之都高寒地带的福利 —
就在“爬场好地方”的科布尔附近,有个享誉1500多年的名胜,即“九十九泉”。九十九泉最早见于《魏书》,这是一部记载拓跋鲜卑建立北魏王朝的史书。九十九泉的所在地,北魏时称“武要北原”,现在称“辉腾锡勒”,也就是最近一些年享誉京津冀地区的“黄花沟”。
在农耕时代、逃荒年代,老百姓也顾不了那么多,只要能吃上饭、活下来,苦寒之地都是好地方,因此清代民国时期,乌兰察布地区特别是察右中旗的科布尔,属于著名的“爬场好地方”。但时代在变,一切都在变,在现代化的工业、农业和交通条件面前,这一带变成了避暑好地方。

2014年,乌兰察布被中国气象学会正式命名为“中国草原避暑之都”,成为北方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乌兰察布年平均气温4.3℃,夏季平均气温只有18.8℃,比北京、天津要低10℃左右,盛夏如秋,清爽宜人。而这个地方,从北京启程,自驾3小时、高铁70分钟,飞行40分钟即达。

而“草原避暑之都”代表性景点,就是辉腾锡勒以及凉城岱海。辉腾锡勒草原位于察右中旗政府所在地科布尔镇南10公里处,总面积60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000米,属于世界上保持最完好的典型的高山草甸草原,植被覆盖率达80%。这里曾是北魏、辽代皇家避暑之地。

辉腾锡勒堪称“避暑神器”,辉腾锡勒天气多变,一山之间、一沟之隔都有天壤之别。即便最热的数伏天,辉腾锡勒昼夜温差都超过15℃。当地有个很严肃的搞笑段子——“辉腾梁冻死一头牛,七十二把刀,紧剥慢剥就给臭了”,以夸张和极其生动的说法描述其昼夜温差之大。

说到凉城,这是很富有诗意的一个名字。如果要用最简短的语言推介凉城,那就是“凉城真的很凉”。遍数中华大地,还有几处号称“凉城”的地方,其中有保定涞源县“凉城风景区”, 有湖北最西边的县级市——“利川”,有古代素有“凉州”之称的甘肃省武威市,此外还有上海虹口区的凉城街道。

在各种版本的“凉城”,最正宗、最地道的,要数位于“中国草原避暑之都”乌兰察布的凉城县。一是这里是国家正式命名的行政区域,二是夏季这里的气温,肯定要比其他版本的“凉城”低上不少,七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0.5℃;三是这里是亲水型的凉城——拥有草原仙湖岱海。
— 小结 —
我们今天,在影视作品的渲染下,一谈起走西口,似乎就是旅蒙商、商旅文化,就是乔家大院、大盛魁。其实,这只是其中一部分,走西口文化中相当大比例的,是农耕文化、逃荒文化。对于绝大多数亲历者而言,走西口更多是苦难史、面向命运的抗争史,以及充满生存希望的奋斗史。

追溯历史,是为了缅怀先人,更加珍惜我们今天的生活。我们的“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走西口人从农耕垦殖到生态文旅,一路走来的,在精神内涵上也是如此,而且这种变化为中国梦提供很好的注脚。

发达的交通物流体系,飞机、高铁和高速公路,不但将西口外的乌兰察布与神州大地每一个角落,都更加紧密连接起来,更为重要的是,还可以支撑瞬间穿越。曾经的苦寒之地,盛夏亦有Ta奇幻之旅,刚才还是凉爽如秋,忽儿温馨如春,有时炎热如夏,偶尔还会轻盈雪飘。

刘如江个人简介
1、2003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80后,长达13年之久的咨询顾问经验,擅长商业模式、战略、品牌、营销模块,与中石油润滑油公司战略规划部,有长达10年的合作关系;
2、2008年创建“东方慧润能源信息咨询”,同时在酸奶、母婴用品、白酒、文创、中医药、文旅等方向上拥有众多的案例,同时还是一些财经类报刊、杂志的特约撰稿人;
3、其本人出版的经管类专著,有6本,线上、线下,受益人数过百万,其中《你的项目靠谱吗》一书,着重讲述商业模式的评估、搭建、优化,并拥有行之有效的独到模型;
4、国内复杂性科学研究领域的泰斗,清华大学吴彤教授,武汉大学博导曾晓平教授,中航油前总裁陈九霖博士,都对刘老师的作品表示认可,并对其专著作序推荐;
5、刘老师在天涯和凯迪以及其他互联网渠道上的文章,点击率累计突破8000万次,有一些文章甚至获得天涯或凯迪的全网头条推荐,其中也不乏一些当天流量10W+的篇章;
6、网络ID“e路狂飙”,曾创建专栏“油腔滑调”(面向润滑油行业)、“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