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郝王村学校的蜕变
岳和顺
我出生在郝王村,求学在郝王村,现在工作还在郝王村,所以我和郝王村有割不断的情,剪不断的爱。作为亲历者,提及母校的变化,往事便一桩桩、一件件浮现在眼前。
那就先从我上学说起吧。1983年夏日的一天,母亲告诉我说,村支书通知年满七周岁的孩子去学校报到。那天我记忆犹新,因为下着不大不小的雨。我披着家里唯一的遮雨工具--白塑料纸,光着脚丫,踏着泥泞的土路,一步一颠地到学校报了名儿。几天后我们到学校集合,班主任王老师带领我们在房前排队。当时我们的模样,现在想起来非常滑稽可笑。衣服有的有补丁不说,背的书包也都是用一片一片碎布缝制而成。尽管来的时候家长也给我们洗了脸,可是由于在泥土上玩耍,还是被泥土弄花了脸,一个个跟土猴似的。我们的教室是两间低矮的平房,外面是蓝砖,里面是土坯,窗户用白塑料纸糊着,黑板是用水泥抹成,边边角角上掉了好几块。将几块长板放在砖头砌成的砖垛上这就是我们的课桌,就这样,我们开始了一年级的学习生活。当时郝王村学校一个年级一个班,总共八个班,其中一个班还不在这里,而是挤在村委会办公室。没过多久,我们的教室就塌了,我们搬到和五保户大娘在一排的红瓦房里。房前是一片荒地,高低不平,坑坑洼洼,一到下雨,地势低的地方就成了水塘,成了我们这帮水鸭子嬉戏的地方。
这些年村里的经济也和全国一样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飞速发展,村委会也水涨船高的不断加大对学校的投入,学校也在年年变化着模样,面积在不断扩大,教室也在不断增加。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郝王村学校的成绩也蒸蒸日上,曾连续八年蝉联全县中考第一名,培养出了全县唯一的清华大学生--谷振峰,郝王村学校一时声名大噪,许多学生慕名而来,初中原来一个年级一个班,后来发展到一个年级四个班。
可是学校面积狭小,教室数量不足限制了学校的发展。这件事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县委县政府和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2009年,郝王村学校迎来了史无前例的大发展。上级加大投入力度,将学校原有建筑全部拆除,重新规划,重新建设。开足马力,经过一年多的建设,一座三层高楼拔地而起,之后又相继配备了崭新的桌椅,崭新的电脑,崭新的图书,崭新的多媒体,崭新的空调等等。现在的郝王村学校地面全部硬化,环境全部绿化,校园全部美化,所有教室都安装空调,让孩子在冬暖夏凉舒适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所有教室全部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方便老师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专用教室一应俱全,孩子们可以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自在的遨游;冲水式卫生厕所的启用,解决了困扰学校多年的臭味熏天,群众怨声载道的老大难问题。上级还免费为学生配送营养餐,加强了孩子的营养,为孩子的身体健康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现在的郝王村学校和我上学时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旧貌完全换了新颜,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是美的,一切都是好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和党的领导是分不开的,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我要高声歌唱祖国,我要大声歌颂党。
作者简介:岳合顺,河北临漳人,大学本科,人民教师,喜读诗词品书香,喜听音乐荡回肠,喜跳曳舞热汗淌,闲游山水赏风光,偶有所得写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