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漫谈旅游景点那些“错别字”
文/朝圣山人
四. 天津独乐寺的“院”字

千年名刹独乐寺,是中国现存著名的古迹之一。寺内有众多历史建筑和人文景观。
独乐寺,当地人又称“大佛寺”,位于天津蓟州区,是中国仅存的三大辽代寺院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贞观年间,相传安禄山起兵反唐,曾在此誓师,因传其“思独乐而不与民同乐”而得寺名。
寺内墨宝圣迹众多,寺庙匾额“独乐寺”,出自明朝权臣严嵩之手;观音阁的匾额“观音之阁”,出自诗仙李白之手;乾隆皇帝也在此寺留下许多手书帖。但是寺内最出名的景点却不是这些,而是来自咸丰皇帝提笔的“报恩院”。
李白题字的观音之阁是一段历史典故:蓟县虽小,但因地理因素,清朝皇室在此也设置了行宫,专供皇帝休息。公元1859年秋,咸丰皇帝驾临独乐寺,受方丈请求,为四合院题匾“报恩院”。
“报恩”有两重意思:一是乾隆年间,独乐寺被赐为皇家禁地,方丈为了报答皇恩;二是佛门弟子怀恩四海,当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咸丰皇帝也不客气,即兴写下“报恩院”三个字,但是写完后,“院”字却少写一横。大家都看出来了,但是都不敢说。咸丰似乎意识到什么,于是解释道:人啊,要知恩图报。佛家说要报四重恩(佛恩、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这恩是报不完的,所以“完”字的笔画不能写全。咸丰皇帝没想到的是,当初的一个错别字,如今却如此的出名。如此说来,你能说不是咸丰故意这么写的吗?
五. 西安碑林的“碑”字

西安碑林博物馆,陈列有《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氏传》、《论语》等多部经书,众多石碑上雕刻有六十多万字,可谓字的海洋。
从大门进入碑亭时,匾上书写的“碑林”二字十分醒目,你会发现“碑”字少了一撇。
相传此匾出自清代著名爱国将领、禁烟英雄林则徐之手。林则徐成名于禁烟,也因禁烟而遭到诬陷被道光皇帝革职,发往伊犁赎罪。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七月,林则徐在途经西安时,曾经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句。就在写下这诗句之前,林则徐曾来到碑林,希望从前人的墨迹中寻找点人生的安慰和前进的动力,并认真写下了“碑林”二字。有人认为这是他当时心境的自然流露:“碑”字头上的一撇没有了,寓意自己丢了乌纱帽。
其实,仔细观察碑林博物馆的石碑,很多碑字都没有那一撇。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的“玄秘塔碑”中,碑字就是这样写的。因此,牌匾上的“碑”字并非错别字。至于说林则徐寓意自己丢了乌纱帽,这恐怕是民间同情林则徐而推测编撰的吧。
与西安碑林相像的是,在山西晋祠的子乔祠,也悬挂着一块“槐荫裕后”的匾额,这里的“槐”字也少了一撇。

子乔祠是供奉王氏始祖王子乔的祠堂。有人说“槐”字右边是鬼字,缺一笔可避之。而书写者更多的含义是希望槐荫无边际,庇佑不到头。这里的缺一撇和西安碑林的缺一撇字形相似,但含义各不相同。人们可以作各种解释,但是需要说明的是,这个字也不是错别字。
六. 济南趵突泉的“突”字

在济南市的趵突泉公园,泉池密布,泉水喷涌,作为众泉之冠的趵突泉独冠泉城。
趵突泉景区由亭、堂、廊、榭组成了一个封闭空间,高低错落的建筑像众星捧月一样,簇拥着喷发腾涌的趵突泉,被誉为泺水之源。
据《春秋》记载,鲁桓公十七年(公元前695年),齐国和鲁国因边界争执发生战争。次年春,鲁桓公到齐国谈判边界问题,会齐侯(齐襄公)于泺。泺,泺水的源头,即趵突泉;所以趵突泉为人所知已经有二千五、六百年的历史了,当然那时名字并不叫趵突泉。北魏时,因泉上建有娥姜(英)庙,谷称娥姜(英)水,直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文学家曾巩始称为趵突泉,并流传至今。
趵突泉,三窟并发,“泉源上奋”称“趵突腾空“。泉水一年四季恒定在摄氏18度左右,到了严冬早晨,水气袅袅上升,象一层薄烟,构成一幅奇妙的人间仙境。
趵突泉附近有一座牌坊,匾额朝南的一面上刻“洞天福地”,朝北的一面刻有“蓬山旧迹”。“蓬山”指传说中东海神山的蓬莱、方丈、瀛州三座神山,把趵突泉称为“蓬山旧迹”,是因为趵突泉的三股水其状如山,但不可攀;好象神话中的蓬莱仙山一般。泉池西侧伸入水中的小亭叫观澜亭,此亭建于明朝天顺五年(1461年),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亭西墙壁上嵌刻的两块石碑,一块刻有“观澜”两个大字,取自<<孟子.尽心>>“观水有术,必观其澜”,为明代书法家张钦的墨迹。另一“第一泉”的石刻,是清朝同治年间王钟霖的手笔。亭东泉池中这块半浸水中的石碑,上面镌刻三个雄健大字:“趵突泉”,为明代山东巡抚胡缵宗所写。细心的游客会发现“突”字缺了两点,传说劲挺柱涌的三股水把“盖子”顶掉了,才使“突”字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当然这只是人们形容泉水的一种遐想。
看来,这个“突”字就是胡缵宗有意而为,故意这么写的。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