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芄兰之发微
●张鹏鶴
《诗经·卫风·芄兰》是一首讽刺贵族少年的诗。清钱澄之《田间诗学》:“觿所以解结,以象智也。智不足,则虚佩觿矣。韘所以发矢,以象武也。武不足,则虚佩韘也。”程俊英认为,其分析切合诗旨,即讽刺这位贵族少年徒有佩觿佩韘的外表装饰,高高在上,摆出一副贵族的架势,实际上却是个无能的纨绔子弟。诗的内容本身不复杂,但要仅仅这样进行解释的话,对于现在读者来讲可能如同嚼蜡,索然无味,失去了欣赏诗经的乐趣,进而失去了发掘诗经之美的兴趣。本文以《芄兰》为例,试析寻找诗经内在美的路径,以期打开一幅幅画面,启发读元典对于当下的现实意义。

要理解这首诗,需要通过三个画面进行解析,一是芄兰是什么?二是觿、韘的作用是什么?三是贵族少年是个什么样的神态?然后得出结论:贵族少年应在读者脑海中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会令诗经的作者如此生厌,我们的生活中是否会经常看到这样的人,对我们当下的教育应有什么样的反思。

(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觿”图自网络)
《诗经·卫风·芄兰》如下:
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虽则佩觿,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芄兰之叶,童子佩韘。虽则佩韘,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芄兰,又叫萝藦,生长于林边荒地、山脚、河边、路旁灌木丛中多年生草质藤本,具乳汁,茎圆柱状,下部木质化,上部较柔韧,表面淡绿色,有纵条纹,幼时密被短柔毛,老时被毛渐脱落。小时候田野村边篱笆经常见到,此植物生命力极强,有寸根就能生长冒芽。拔断茎后,乳汁状液体粘手,果实顶端急尖、基部膨大。一到秋天开裂,种子似蒲公英般随风飘。叶耳圆,两叶耳展开或紧接。
觿、韘,《说文解字》及《说文解字注》解释为,觿为佩角,锐端可以解结,觿的形状如锥形,象骨为之。这是成年人所佩的,非童子之饰也。韘,亦为象骨或玉所做,扣弦发箭之用,“能射御则带韘。”佩韘也是成年人的象征,非童子之所佩。
觿有芄兰果实的形状,韘有芄兰叶子的形状。觿、韘这两件本是成年人佩饰,却在贵族少年的身上,走路姿势摇摇摆摆(容),身上佩饰随身摇动(遂),大带下垂摇动有节。一个纨绔子弟的形象就在眼前,“透露了诗人的讥讽之意,使人感到逼真如在目前,以见诗人立言之妙。”(程俊英《诗经注析》)
孔子讲“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对于一些植物,我们经历过农村生活的人,目前一些名字在逐渐模糊了。时代在发展,进步是显而易见的,便利与舒适成了现代文明的象征之一。看手机低头族越来越多,信息量大到无限,但是涌余是多于有用的,在人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的总框架下,选择几本元典反复读,挖掘其对现代生活的积极意义,尤为显得可贵。毕竟从幼年、少年等开始不认识动植物的基本特征,这不是当下教育的初衷,也不能仅靠查资料来理解元典所描述的鸟兽草木,有时一语不通隔千年,以讹传讹到当代,若此怎么会体会到读书快乐的意义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