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着老班长回营房
文/王昌宁

那年,是我们共同的从前。其实,从前从未走远。亲如弟兄的战友啊!虽然,我们分别已久,但是,却仿佛一直都在自己身边!
那天,副班长刘永贵从重庆打来电话,说:4月9号至12号,团汽车排的老班长和排里弟兄们将在重庆聚会,届时让我一定参加。接完电话,许多往事萦绕脑际,让我不禁想起那年,回到从前。
团汽车排1974年成立,我们70年代入伍这批汽车兵很幸运,算得上是步兵团的第一代汽车兵。那时,当一名汽车兵很不容易,全步兵团就一个排,共28人,部队中有“坐进驾驶楼,比人高一头”的传说,那时,我们无比自豪!排长和3个班长都是70年和71年入伍的,我们这些战士分别是74、75、76、77年入伍的,年龄相差几岁,年纪轻轻,风华正茂。我们来自五湖四海,在一个排、一个班、一台车、一个寝室、一个食堂朝夕相处,一起训练、一起出车、一起劳动,一起生活。战士尊敬班长;班长关爱战士,彼此相处就象亲兄弟一样。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还一起奔赴战场,参加了上世纪70年代末的那场战争。岁月沧桑,大家转业退伍分别时,大多在20多岁。转眼,几十年过去,如今排长、班长已70 多岁,我们也60多岁了。此次重逢,跨越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十足珍贵。我回复永贵,一定要陪着老班长和弟兄们回营房。

上世纪公元1977年10月至1978年9月,我曾是步兵第110团后勤处汽车排二班的一名战士,当兵30年的时间,就这段时间在基层,青春活力,按现在的话讲,最接地气。起床、操课、训练、出车、劳动、就寝都很有规律。特别是战友之间亲如弟兄,情深谊长,令我难忘。记得当时的排长武士生,一班长罗照俊,二班长殷玉祥,三班长问占庄,都是北方人,待我挺好。殷玉祥是我的班长,刘永贵是我的副班长。刘副班长一直很能干,记得那年夏天,冒着酷暑,他带领我和班里的李小红、唐宜川,用三天时间对一辆解放卡车进行了一次二级保养,吃大苦耐大劳的精神让我一辈子难忘。这次,他动员全家,邀约在重庆的王明生、肖长贵、毛际伦、蒋富建等战友,一起投入聚会的组织计划和保障工作。克服困难,周到细致,使整个聚会圆满顺利。

正值春天,充满生机,鲜花盛开,美好的季节。在永贵的组织带领下,我陪着班长一行40余人走进了阔别已久的重庆璧山营房。一辆大巴,两部小车载着大家,环绕营区,在原团军需仓库前下车,参观团史馆。由于部队规章约束,我们不能久留。虽然时间短暂,但大家都不停地感慨:“营区真漂亮,变化太大了!”。的确,团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我所知,不仅营区面貌焕然一新,而且,随着军改,团队编制、人员、装备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仅各型大、小汽车就不知比我们那时多出多少倍,机械化、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战斗力与日俱增。那时,全团就15 辆堪用运输车,打仗回来,高机连、两个团属炮连增加了一些专用车辆。从团史馆出来,照完合影后,我站在一处高地,眺望前方的团大礼堂,并告诉班长和大家这是营区内唯一未被拆改的建筑。此时此刻,大家都驻足观望着大礼堂。我凝望礼堂,浮想联翩:这是我们青春绽放的地方啊!怎能忘记第一次走进营房,看见的就是这座庄严别致的礼堂;怎能忘记礼堂背后是鱼溏和车库、汽车排、卫生队、后勤处老食堂,食堂侧面有一棵黄葛树,树下一条小路通往二营;怎能忘记我们在后勤处老食堂排队等着王德金舀菜,大家围着一圈蹲在地上边吃边聊的情景;怎能忘记礼堂旁树荫下的那座干部宿舍,那里是我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怎能忘记礼堂前的大操场,全团官兵曾在此集会、阅兵、看电影,拉歌的场面此起彼伏,一首又一首军歌唱得多么嘹亮;怎能忘记那一年我们从礼堂旁边出发,在西永火车站装载奔赴战场;又怎能忘记我们在云南屏边训练、备战,电影插曲《边疆的泉水清又纯》时常响彻耳旁;怎能忘记橡胶林中的帐篷,红河岸边的激浪;怎能忘记保胜三叉路口迷路看图,151高地车辆被袭,火海中抢救车辆;怎能忘记我们撤离战场,跨过友谊大桥时的泪光;怎能忘记我们摩托化行军,昼夜兼程成泥人;怎能忘记云南何家寨安营扎寨,边疆少数民族的军民鱼水之情;怎能忘记我们从云南返回璧山,那一路的慰问和凯旋门;怎能忘记啊!重庆、江津、璧山、屏边、河口、红河、何家寨等地,这些我们曾经工作、战斗并与我们青春有关的地方!

班长和战友们来自祖国四面八方,有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湖北、广东、还有云南、四川等地。永贵率组委会安排十分周到,从璧山到了重庆后,在永贵带领下,我又陪班长和大家去了弹子石老街、渣滓洞、红岩村、人民大礼堂、来复士、解放碑、洪崖洞、李子坝轻轨站。班长和大家几十年后再到重庆,故地重游,心中无比激动和感慨。他们说:原来从璧山开大车到重庆,就一条老路,经青木关、歌乐山、新桥医院,走一趟要几个小时,现在几十分钟,一个小时就够了。轻轨、高铁、高速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那时出车到重庆,还能看到一些破烂的吊脚楼房屋,现在几乎看不到了,看到的是象洪崖洞那样错落有致,修旧如旧的十分雅观的吊脚楼和轻轨穿进楼房的奇观。原来最高的建筑是会仙楼,现在解放纪念碑都被周围的高楼大厦淹没了,以“来复士”为代表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夜景之美更是举世闻名,重庆山城已不是我们当兵那时的山城了。这一切的一切,都归功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今年建党一百周年,我们这些退役军人一定要记住党的恩情,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宣传党的伟大!更要奔走相告我们这次在重庆、璧山的所见所闻。听着老班长和大家一路的议论和发自内心的感慨,我在一旁颇受感动!

相见时难别亦难。短暂重逢又将面临一别,大家依依不舍。分别之夜,我们欢聚在重庆火锅盆景前,象征着战友之情和我们的日子红红火火。张思志班长从河南来时订了返程车票,将提前启程。晚宴正在进行中,他起身与大家握别、拥抱、告辞,场面顿时热闹沸腾起来,思志再也控自不住自己的情感,眼泪奔腾而下,哭出声来,其他战友,还有家属们也一起老泪纵横!我坐在不远处,本想上前与思志说点什么,但看着思志抱着战友难舍难分、泪流满面的场面,我埋着头佯装看手机,不敢再正视眼前动情的场景,我怕自己忍不住也哭起来,只有在心里默默祝愿思志返回顺利平安!

亲爱的排长!亲爱的班长!亲爱的战友!亲爱的弟兄,我们在重庆璧山营房相遇,人海中有您,是风景;生活中有您,是幸福;战友中有您,是缘份。愿我们彼此快乐健康,来日再相会!


作者简介:王昌宁,四川雅安人。重庆江津作家协会、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