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山之石
----漫谈旅游景点那些“错别字”
文/朝圣山人
在我国众多的名胜古迹和旅游景点,遍布着流传久远的楹联匾额和碑刻摩崖。对于其上的古人题字,有人习惯于按照当下的文字符号系统进行辨识和解读。在一些旅游景点,导游津津乐道地讲述的一些“错别字”,有的是书者故意为之,错中取意;有的是借字寓意,使之有味;有的是借字发挥,使之有趣。笔者将所见所闻整理在一起,其目的是为了与大家一起厘清是非。
需要说明的是,本人才疏学浅,而且许多东西来自于道听途说以及网络,所以文章的题目取名为《他山之石》。不当之处,请予以斧正。
一. 北京故宫里的“门”字

在北京故宫,如果你留心就会发现,许多匾额上的“门”字都没有勾。这些不带勾的“门”字是故意写成这样的还是有别的原因?欲知缘由,还得从南宋皇帝赵构说起。

相传,在赵构之前,门字的书写方式也是规规矩矩,右下角的那一笔一直是有勾的。有一天,皇宫里专门用来存放皇族族谱的玉牒殿突然失火,烧毁了很多重要的档案和资料。此事一发,赵构大怒,下旨严查失火原因。
试想,无论什么原因,谁肯背这口黑锅?于是,众人面面相觑,谁都不敢言语。这时,宰相王博彦出来解围。他利用赵构信奉神灵以及阴阳五行的心理,对皇帝说失火的原因是宫殿匾额上的门字惹的祸。因为从五行学来解释,门字最后一笔的勾五行属火,因此造成了火灾,只有把这个勾去掉,才能以绝后患。
这个赵构深信风水堪舆之学,觉得言之有理,于是下旨所有宫殿匾额的“门”字不能有勾。从此,宫里的门字不带勾也就逐渐成了一种规矩。
到了元朝,蒙古人统一天下,所以也就没有带不带勾的一说了。
明朝初年,明太祖在南京命当朝书法家詹希原写“集贤门”匾,所写“门”字末笔有勾。没想到性情多疑的明太祖竟勃然大怒:“集贤门乃集天下贤才之地。这扇门一定要大大敞开,让各路贤才畅通无阻地进入朝廷。詹希原写的门字带勾,是要闭门堵我的贤路吗?”于是下令斩首詹希原,并且涂掉了门字的那个勾。后来虽然明从南京迁都北京,但依照旧例,皇家的“门”字都无勾。
这个故事是真是假,暂且不论。但是,在北京国子监的集贤门,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这个门字显然是带勾的。这个又该如何解释呢?

到了清朝,门字的勾又重新出现。有一天,乾隆皇帝去天坛祭天路过正阳门时,发现城楼门匾上的门字有勾,嫌这个勾戾气太重。这一勾可以钓鱼,还可以钩掉龙鳞,没了龙鳞那还了得!于是故宫匾额上的门又没有了勾,一直延续至今。
这些仅是坊间传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确凿的史料可供参考。其实 ,这个门匾上的门字,不管带不带勾,其实都没有错。因为最早甲骨文的门字本来就不带勾,到了楷书时代才带勾。而古人又比较讲究,因此在一些容易着火的地方,门匾上的门字多不带勾。这并不是一种错误,而是一种内心的希望。这和失火完全是八杆子打不着的事!
至于说不带勾的门字是不是错字,答案应该是明确了。倒是一个简简单单的门字引发了这一串的小故事,为枯燥的历史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给了无数人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和动力。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