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 的 音 乐 性 》
文/ 易 之 中
古人为什么要写格律诗?这个问题,估计会难倒一大片的人。但这个问题,我们又是必须要回答的问题。很多人至今还热衷于写格律诗,有人甚至认为不写格律诗就是不懂中国诗。但可惜的事,这些以“正统”自居的人,却同样回答不出为古人什么要写格律诗的问题。不知道为什么要写格律诗的人却去写格律诗,这算不算也是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呢?

古人为什么要写格律诗?答案只有一个,为了让诗有音乐美!写格律诗,并不是为了“诗意”,在某种程度来讲,“格律”甚至会压抑“诗意”的开阔。会有以律害意的毛病。写格律诗,完全是为了“诗律”。为了诗有韵律。既然诗的要求必须要有“律”。那什么是诗的“律”呢?
古人极之聪明,人家很早就知道文与诗的区别。文是文,诗是诗。诗与文之间的最大区别就是“律”,用今天的语言去表述,就是诗必须要有音乐感。文有文意,诗有诗意。文有文的格式,诗有诗的格式。但诗与文又有所不同,诗除了诗意之外,诗除了格式之外,诗还要有音乐感。古人把诗的音乐感称为“律”,因为诗必须要有格与律,所以,古人把诗称之为“格律诗”。这应该是格律诗的说法与渊源。

诗与文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律”,在于音乐感。那什么是诗的“律”呢?诗是一种文字语言艺术。如何体现诗的语言艺术呢?如何表现诗的语言艺术呢?古人运用了“音律”,用语言节拍,用平仄,用对仗。因为“音律”的关系,所以,又形成了格律诗的三部曲:平仄、对仗与押韵。
文既可以默读,也可以声读。但格律诗就规定诗是要声读而不可以默读的。诗歌诗歌。诗与歌也是有所区别的。诗是没有谱的歌,歌是有谱的诗。如何表现诗的“音律”?古人是用文字语言的读音节拍,用平仄来表现。例如:平平/仄仄/平平/仄或平平/仄/平平。诗的文字语言的音律,如击鼓点,冬、冬冬、冬冬冬。古人把节拍或节奏称之为“音律”。格律诗的对仗,也是为音律服务的。如平平对仄仄,也是可以起到音律的节拍作用的。

格律诗还有一个押韵的问题。押韵不是律,押韵是音。押韵可以让诗词能产生音乐的旋律。押韵还涉及到“格”的问题。古人写诗,那时并没有标点符号。那时的诗是如何分行的呢?就是用韵脚。韵脚之处便是诗的分行断句之处。
通过上述的分折与探讨,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写格律诗的目的是为了让诗具有音乐感。至于在新的语感之下,在拼音的年代之下,如何写出诗的音乐感?那是另一个需要探讨的课题。写格律诗,首先是要知其所以然。
2021.4.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