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39秒的让”成为常态
唐运家
杂文作家徐全利先生,看到《人民日报》4月7日刊发了这样一则新闻:4月5日傍晚,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师大夜市上,游客和商户仅用39秒,自动让出一条生命通道,为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抢救时间,网友纷纷点赞。
他被这则新闻所感动,即兴撰文,称赞哈市有关部门处置突发事情,未雨绸缪应对有方;更讴歌了现场当事人群人性的善美,还褒扬了哈尔滨这座城市的文明温馨。
我读后文章,亦有相同的感受。“39秒之让”,确实值得可歌可颂。徐全利先生,有如此敏锐的视角,如此快捷地将这一义举诠释弘扬出来,也展示了他本人具有一颗善良的炽热的心灵。
借此机会,我也不避续貂之嫌,谈一下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故事的梗概,文章第一段已经概括了。为节省笔墨和读者的时间,具体的细节我就不赘述了。我只想透过这件事,结合自己平时的思考,谈一下人性的问题。 
就普通人而言,其人性应该具有两面性:既有“真善美”的一面,也有猥琐丑陋的一面。无疑,前者是社会个人需要的正能量,后者是社会个人应该摒弃的负能量。如何大力张扬人性当中的“真善美”,如何不断摒弃人性中的“假恶丑”?既关乎每个人的修身养性道德修养锤炼,也关乎社会大环境的熏陶浸染。哈尔滨夜市那么多让道的人流中,也并非人人都是道德高尚情操臻善之人,我猜测也不乏有一些自私自利见利忘义之辈。这些人或许在其他时间其他的场合也做过一些不甚光彩的事情。但他们在短短的39秒时间里,在生命第一救人至上的大环境大氛围的感召下,人性中善的美的一面极大地激发出来了,丑的恶的一面被压抑下去了。人人自觉向善,个个自发为美。自然而然地构建了一道亮丽的闪现出人性光辉的风景线。所以,如何克服人性当中的劣根性,光大激发人性当中的闪光点,既是每个人一生不可或缺的必修课,也是全社会应当共同努力倡导弘扬的大课题。
由此我还联想起了一则最近发生的新闻和过去不到一年的旧闻。
新闻是4月3日发生的事。据【潇湘晨报】报道:4月3日上午9时许,郴州宜章一名叫张跃华的大巴司机在行车过程中,突发脑溢血。在失去意识之前,司机将车辆逐步减速、靠边停稳、并拉上手刹,确保了车上27名乘客的生命安全,司机张跃华却于当天下午5点抢救无效,不幸离世。
另一则旧闻,相信很多人现在还记忆犹新。就是贵州省安顺市那位叫张某钢的公交司机。因家庭拆迁原因,心生怨恨,产生厌世情绪和报复社会的歹念。在中午交班途经大坝时,将公交车冲破石护栏坠入水库,使车上的一车乘客全部掉入水中。除抢救过来的以外,尚有21人抢救无效溺水死亡。21条无辜的生命,成了他人性邪恶发泄戾气报复社会的殉葬品。
一个是在生命弥留之际,拼尽全力,将车停稳,保护全车乘客的生命安全;一个是心生邪念,我歹死,也不让你们好活,要死就一起去见阎王。两相比照,人性的高下优劣判若天壤:前者人性之优美,光彩夺目,让人景仰;后者人性之邪恶,似幽灵鬼魅,令人不齿,让人鄙夷,让人深恶痛绝。 
由此可见,张扬人性的真善美,于小处而言,可以照亮自己的人生,升华自己的人生;于大处而言,可以造福社会,惠泽人类。相反,发泄人性的丑陋恶毒,于小处而言,则玷污自己,毁灭自己;于大处而言,则祸害他人,祸害社会,为他人所鄙视,为社会所不容。其名字恶行也将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遗臭后世。
有一句歌词说:“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扬善是不可少的,但去恶也非常必要。我想,如果人人都努力地自觉地修身养性,努力地不断地克服身上的丑陋和邪恶,人类社会将会变得更加和谐温馨。类似“39秒之让”的义举,将会变得习以为常,将会时时刻刻在我们的身边发生、涌现。
2021.4.12修改完稿
【作者简介】 唐运家,湖北省咸宁市人,退休公务员。年轻时喜舞文弄墨,先后发表习作20余篇。后辍笔多年。退休后,重拾旧好,披阅故籍,偶有所感,欣然命笔,以自娱自乐矣。已撰写的多篇文章,被多个微刊刊用转发。能给读者些许启迪,本人颇感欣慰,甘之若饴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