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戏答问路人
戴永久
姜堰自古就是上下河物资交流的集散地,四周几十里范围内,贫富人等自然形成有事上“街”的习惯。东南几个乡通往姜堰的一条大路,正巧从我家门前经过。平日里,推车的,步行的,起早带晚,人来人往。农闲和节日前后,更是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热闹非凡。
家住在路边,免不了有问路的,讨水喝的,找个针头线脑的。“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哪个在外不求人”。一般情况下,家人总是尽其所有,帮人排忧解难。但也有例外的时候。
一个初夏的上午,有一个20岁左右的“小开”,身穿一套崭新的横锣衣裤,足登簇新的洋袜,锃亮油滑的皮鞋上苍蝇也歇不住,头上歪戴着一顶礼帽,眼戴墨镜,手持文明棍,口叼西洋烟,傲气十足地斜坐在小推车上的座椅上,冲着站在路旁吃早饭的祖父,没名没姓地问道:“这儿到姜堰还有几里路?”
祖父本是个心地善良、胸怀坦荡、幽默风趣、极重礼仪之人。见来人“洋不洋,相不相”的样子,心中早有几份厌意,加之信口问路者又目中无人,全无礼数,更是怒火中烧。他本想对其数落一番,刹刹他的傲气。转念一想,犯不着跟他一般见识,先来个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耍耍他再说。
祖父一本正经地应着来人,随口答道:“大约还有五六丈远吧。”
年轻人一听,睁大眼睛,不解地自言自语道:“好玩,好玩,这儿的路,竟按丈而不上里算?”
祖父板着面孔,针锋相对地说:“按礼的话,应该放下架子,下得车来,先叫人,后问路。”
泱泱中华,乃文明礼仪之邦。求人问路,摆臭架子,不显“求”之本意,当然破坏了人际环境。由此说开去,凡事求人,无论大小,总得要调整好心态,明白“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的道理。

个人简介:
戴永久,男,汉族,1944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曾任小学教师,5个乡镇党委书记和县、市两个部门负责人。2004年退休后从事文学习作先后在"江苏生活快报""江苏散文报""山西科技导报""泰州晚报""姜堰日报""溱湖""罗塘"等报刊杂志发表散文等文学作品100余篇。现为江苏省作协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