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短篇小说连载】
谭 永 昌
胡必辉/文
(一)
两千年前的J市灵远区并不叫灵远区,叫沙芫乡。是属于J市的一个农村郊区,而现在的J市金堰区才是真正的J市城区,也叫J市市区。我虽然出生在J市市区西门街,但小时候是跟着我父母在沙芫打转转,因为我父母一直在沙芫教书。父亲开始是在河边的造船厂民办学校,后来才转为公办。而我母亲则一直在安芫公办学校。我的小学生活则一直跟随我母亲任教的那所学校,白天在学校读书,晚上父亲回家教我学古文。谭永昌则是我那时的小学同学。我今天要讲的不是我小学读书时候的谭永昌,而是我参加工作以后的谭永昌,一个典型的农民企业家。
二零零六年年底,我回家过年,回吉安的第二天,我上街准备买些年货,当我正在文山步行街走着,突然一辆“丰田”牌黑色小轿车“咔”的一声停在我的身边,随即车窗摇了下来,从里面伸出一个头和一只招风大耳朵:“必辉!”“永昌,是你!”“好多年不见你,那里去了?”“在广东打工!你呢?在那里高就?”“我也在广东!”“广东哪里?”“深圳 宝安!你在哪里?”“东莞!”“我听说你原来在S局任职,还是国家干部呢,怎么跑去打工啦?”“怎么,国家干部就不能出去打工?”“犯错啦?”“怎么说话呢你!”“哈哈……”“你在宝安干嘛呢?”“办了个三百多人的小厂!”“当老板?”“惭愧!”“老板就是老板!”“哪里哪里,来,上车吧,咱们找个地方聊聊吧!”

【短篇小说连载】
谭 永 昌
胡必辉/文
(二)
他把我拉上车,把车开到赣江边一个小楼亭旁,进去找了个河边临窗的位置,“先生要点什么?”女服务员拿着本子走过来,“来点什么,饮料?咖啡?还是花茶?”他问我。“来两杯咖啡吧!”“那就两杯咖啡,两个甜点。”他在食谱上选了两个:“多弄点番茄酱!”“你也会那玩艺?”“跟老外学的!”“嘿!时势造英雄!”
那天我们聊了很多,他把他小学毕业后这半辈子的事如竹筒倒豆子般一五一十向我吐露出来。
谭永昌比我大三岁,在我的记忆里,小时候他那样子显得很滑稽可笑,要说现在的年轻人赶时髦,倒不如拜他当祖师爷:呈倒三角形的大脑袋上,安装了一丛伞形黄毛,一双带黑眼圈的三角眼,一对招风大耳朵,一个长年保存着两条白粉丝的塌鼻子和一个露出两颗大板牙的蛤蟆嘴。他是沙芫谭家村人。小学毕业后因为没考上中学,就一直在家里呆着,放牛,学农活,慢慢把自己变成了一个标准的农民。他在读小学时一直是穿他老爸打补钉的衣服,无论天晴下雨都趿拉着他老爸一双烂布鞋,说话有口臭,右耳流脓,成天两条鼻涕拖在嘴边,时不时用右袖口一擦,多余的就用手一捏,然后一甩,甩到那儿他可不管!
有一次上地理课还把那鼻涕甩到正侧身在黑板上写字的老师脸上:“着!”气得那老师直跳,惹得全班哄堂大笑。因为长期用袖口擦鼻涕,那右袖口上面起了一层膏,闪闪发光。所以同学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做“粉丝”。但就是这么一个非常邋遢的人,在改革开放以后不久的数年里,却成了南方沿海一带的一名农民企业家。

【短篇小说连载】
谭 永 昌
胡必辉/文
(三)
一九八八年开春后,谭永昌告别了父母妻儿,背上简单的行李,坐上火车,只身来到深圳宝安区,进入一家电子厂打工,凭着他的刻苦钻研,一年后就从员工队伍中脱颖而出,成了厂里的技术骨干。一九九三年,他不顾老板苦苦挽留,辞职出来,凭着这几年学会的一些技术和积蓄再加上东挪西筹,就在宝安区办起了一个小电子厂,买了一些设备,聘请了几个技术人员和工人,并把妻子和大儿子从江西老家接过来共同来管理。
“其实那个时候办厂我也心中无底,”谭永昌说:“你是知道的,我文化水平底,又不是科班出身,所以,我一开始就犯了个大错误,专门请那些文化水平高学过电子专业人进来,而且崇拜这些人,放手让他们去做,结果发现,由于他们并没有实践经验,并搞不出什么名堂来,反而天天吵薪资待遇,见人趾高气扬,不愿意受纪律约束,每天想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来,懒懒散散,松松垮垮,总认为自己文化高,除了我,根本不把任何人放在眼睛里。这些人行事武断,嘴巴子有一套,有错就狡辩,又不求上进,贪图安逸,晚上打麻将打到十二点多,早上就睡懒觉,每天九、十点才来上班,那素质的确特别差。经过我一段时间到下面了解,才发现他们什么都不懂,到我这里来是混吃混喝混钞票的,要不是我发现得快,赶快辞退他们,这个厂子早就完蛋了”。

图片来自网络,旨在传递精英图片!
感谢你的分享,点赞,留言,转发!

作者简 介:
胡必辉,笔名(昵称)月光曲,国家干部,男,汉族,高中文化,江西省吉安市人,吉安市作协、中国乡村人才库认证作家,《作家前线》签约作家,擅长写作、书法、绘画、作曲、文秘、中草医、逻辑推理、乐器演奏等。自2013年开始写作,曾先后著书《痕》、《城南夜话》、《南苑风》、《人性杂谈》、《被扭曲的灵魂》、《山溪水》、《美丽的故乡一吉安》、《往事》、《百味草堂》等文集,并写有杂文一万余篇,作曲一百余首,绘画一百余幅。

主编简介:
汤守玉,网名冰清玉洁,湖南衡阳人。作协会员,各种文学样式皆涉足,作品散见各类纸刊和网刊。现为《三木秉凤文化传媒十一刊》平台主编,微旬刊《大文坊》签约作家。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传承优秀文化是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以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为首的三木秉凤文化传媒创建以来,为弘扬中国民族文化,致力于以文化荟萃智者,广交贤人,为实现世界文化大同而努力奋斗。赢得了民众的赞同。2020年,为了发展壮大三木秉凤文化传媒,期待各界朋友的加盟与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