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堵车引发的忧思
文/陈元海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周日午餐后,我开车送外孙女到补习班,因送小孩车辆太多被堵。车至浮山中小学门前又受阻。行至桂乡大道张公入口处,又有保安交警把守不让通行,说是鲁迅学校门前公路堵车。
坐在车里注视眼前被堵的车流,我的思绪回到学生时代。读初中时,天不亮就要挑着粪桶到离家四华里的镇上,街头巷尾的茅厕里拾粪,见到那些肮脏难闻的粪便不是恶心而是欣喜。因为有了这些粪便有了几分工分。收满一担粪后又艰难挑回队验收后倒入粪池里。吃过早饭又赶到五里多路学校上课。读高中时大周休息,回家后什么农活都得干。上学时背着两周的大米和用罐头瓶装的黄豆和腌菜,这是两周的伙食,生活非常清苦。恢复高考后考入一所师范读书。说是师范学校。若不挂牌子会误认为是一座农家四合院。我是在高中任教时考入师范的,学校雇请一部拖拉机送我入学,而我的一些同学就没有这待遇。他们有的是背着行李在大湖划舟后,再步行三十多华里徒步来到学校。有的是在高高的幕阜山脉上徒步三四个小时才抵达校园。大多地方没有班车,即使有也舍不得花钱而徒步上学。
眼前这些学生上学放假都是家长专车接送。经济的发达物质的丰富,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令人欣喜。欣喜和羡慕之余亦不免杞人忧天,引发忧思。
据说有的学生入学时不会穿衣,不会吃鸡蛋。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大学生把小麦当韭菜不再是笑话。不识“五谷”已是司空见惯。毛泽东时代提倡“德智体全面发展,以学为主兼学别样”的教育方针付之东流。学生,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全都向往一个目标,向“高分”冲刺。学生企盼高分,家长企盼高分,学校企盼高分。有那些家庭、学校、教育管理机构真正把全面发展放在议事日程和教案中。只是庚子年新冠肺炎给了国人太多的感悟。没有免疫力,读书何用?那些拔尖的高材生们出国留校后再也没有回来,谈何家国情怀,赤子之心。有的甚至谩骂祖国,为敌人之所用。真乃可悲、可叹、可恨、而又可怕。
教育的现状是教育的功利主义。学生盼高分为的是上名牌大学,家长是为了子女有个好前途,学校为了好名声,老师为的好效益,眼前利益高于一切。
目睹眼前堵车现场,我又想起了高中课本上《触龙说赵太后》。说的是先秦时期,赵国国君驾崩,赵太后执政。秦国乘机要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要求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作为人质,赵太后不愿意让长安君去冒风险。大臣们极力劝谏,赵太后龙颜大发。谁再劝谏就往他脸上吐唾沫,大臣们不敢再谏。而老臣左师触龙不顾个人荣辱安危,以看望龙体为名。以谈家常口吻劝谏,终于说服赵太后将小儿子长安君送到齐国作人质,齐国才出兵对付秦国,保住了赵国。
触龙说服赵太后的关键词是“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意思是作为父母真心爱护子女,必须从孩子的长远利益着想。要想长安君有所作为,就要求他现在对国家有所贡献。从社稷江山和长安君前途着想,就应该送他去做人质。
先圣孟子也曾说过,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身上,必须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和贫困之苦。
古人深知育人必经历练的必要性。近代伟人更是培育栋梁之才之典范。他号召学生学工、学农、学军。告诫知识分子与劳动人民相结合,提倡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农民再教育。当今一代领导人中,大多经过这段历练。
他老人家长子年少而历经磨难,年轻时还要求他去工厂、农村与工人农民打成一片,接受锻炼。还派他到朝鲜战场保家卫国。他老人家是为了儿子长久之计。为祖国社稷江山而深谋远虑。我们的家长,我们的老师不要辜负他老人家的希望。为了孩子们健康成长,应从个人和国家的长久之计着想。还是让他们少坐些专车,多走些路。少些锦衣玉食,多些粗茶淡饭。炼就孩子健康体魄和高尚的人格,成为有用的栋梁之才。
作者简介:陈元海,湖北咸宁市人,退休公务员。70年代初开始习作,先后有新闻,小说,散文,诗歌作品散见各级报刊。参加工作后搁笔四十年,现应报界朋友邀约重拾旧好,开始习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