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城市
热点
原创
精华
视频
专栏
专题
人气
传播榜
头条号
标签
下载APP
所在区域:
区
取消
提交
热点
原创
精华
视频
专栏
专题
人气
传播榜
标签
首页
\
文学
\ 未曾省察的生活与当代小说建构——王方晨《微生细语》的当下启示
未曾省察的生活与当代小说建构——王方晨《微生细语》的当下启示
精华
热点
21-04-05 11:46
5490
阅读
关注
未曾省察的生活与当代小说建构
——王方晨《微生细语》的当下启示
文/柏相
王方晨首发于2020年第12期《山花》杂志“小说驿”栏目里的头条小说《微生细语》,以泉城济南的一条老街——“武库街”为其小说主要情节的构筑原点,以两个平凡家庭数十年间的亲情
胶
割为其文本意义的审视背景,以武库街上的两处具有故居特点的生民集散地——“司公馆”的半个夹过道和“微生大院”为其小说人物命运的展台,以第一人称“我”的限知视角,为读者勾勒出了一轴当代中国近些年以来极具省察价值的人文生活长卷。
“我大姨”是这部小说的灵魂式人物。作为进城务工的当代妇女的典型,无论是其日常装扮——“半新不旧的衣服”“蓝布围裙”“套袖”,还是其日常性格——“世情通达”“敞亮大方”“待人有分寸”;无论是其先期主动在微生大院作为我们家的“家政”——照顾“我妈”“我家”,还是其后来主动在司公馆号了半个夹过道作为钥匙铺的女主——开启了她们一家在泉城济南的新移民生活,她都一直坚持其“做不错事”“不含糊”“妥当”的秉性风格。
与其说,“我大姨”是靠跟武库街上的街坊邻居主动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获得了武库街上“全活人”的美誉;还不如说,她是靠她自己的灵魂吸引和性格暗香赢得了这条街上老老少少的爱戴与尊敬,当然,这老老少少之中,也饱含着“我”“我姨夫”“我父亲”“我后妈”和“我爷爷”“我奶奶”与“我妹妹”。
“我大姨”——这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相当灿烂,也近乎罕见的一个形象。她的存在,表面上似乎不值一提或者微不足道,实际上却光彩可人、令人震撼。小说渲染了大姨成功
的
为人处事及生活智慧,但作为一个凡人,又经受了新的考验,面对一个衰朽老人的求助而不顾,而老人的倒毙街头,从根本上颠覆了一切民间生存哲学的合理性。大姨的深悔,这人性贵重的黄金,让她平凡的生命真正地挺立在了天地之间。
也正是因为她——王方晨最新力作《微生细语》中的“我大姨”这个当代女主形象
的被
塑造和被出现,中国小说似乎正在逐渐进入了一个值得大众读者期待的时代。
中国当代小说从改革开放之后,不是伤痕,就是解构,不是唱衰,就是拉恨,不是先锋,就是后现代,的确在一片腹黑和自羞中被浸泡得太久了,以致于许多读者不仅患上了严重的阅读抑郁恐惧症,也严重地患上了价值判断错位症。我们似乎一直生活在暗黑或腐臭深处,我们似乎一夜之间从吃不饱穿不暖的农耕社会或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腾跃到了人人自闭个个畸形的工业文明与商业文明高度发达与自主的现代甚至是后现代时代。
当代文学,尤其是当代小说,已严重地与当代生活错位,以致于当代生活,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生活的奋进实影,已经完全从当代小说中被剥离或被消失。当代生活已经成了一段一直未被省察的生活。我们所有人在文学文本中一直不是生活在过去,就是一直生活在未来,而鲜有人生活在现在。我们所有人一直在文艺文本中关注特殊,关注现实中的那些被畸形的部分,而鲜有人一直关注普遍,一直关注常识。
王方晨在《微生细语》中说得对:“日子并不会被消解并随风而去”,“所有未曾省察的生活,都无异于一场鼠疫。”中国当代小说的建构,一定要首先关注中国社会的日子,省察中国各族人民正在发生,包括正在改变或日渐恒定的一切。
王方晨这篇小说的题目“微生细语”,其实有三重含义:一是指“我大姨”和“我大姨”琐碎的一生,包括她的生命伦理与人性持守;一是指“微生大院”“司公馆”的半个夹过道,甚至整条武库街,也包括“我大姨”齐河老家中的那些生民,近乎半个世纪的天道呼吸;一是指生活在这个转型期的、社会最底层的人们,所正在浸染或正在承继与发展的价值侧影与意义毫末。
王方晨这篇《微生细语》的最大价值,就是以一个中国小说家的独有气质与眼光,就是以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独有人文积淀与文化判断,在细细打量那些在中国大地上近些年来悄悄滑过的日子,包括在这些日子里所发生的一些事情的价值和意义。
王方晨的这篇《微生细语》,表面上是在以“我”的狭窄视角,在审视一个女人两个家庭的日常的细微与意义,实际上却是在以时间之神的回眸,在捡拾人性与时代的双重微光所带给我们当代人的启示。
有些东西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流逝的,一如王方晨这篇小说中的“我大姨”,在哪里生活都会立得住。“我大姨”从一个泉城的外来户,被泉城的土著心甘情愿地称作“微生家的”,肯定不是靠什么标新立异。
中国小说走钢丝走得太久了。走钢丝也没有太多的普遍意义,因为它毕竟不能代表我们日常生活的琐碎,包括庸常、细微以及其中渐变式的恒定。让我们的中国小说,一如王方晨的这部《微生细语》,还是认认真真地走在平地上吧。让我们的中国小说,从敬畏“我大姨”,从敬畏日常或常识,重新出发吧。
今年,乃至今后几年,应当仍是新冠肺炎全球肆虐的关键年份。这不由得不让人从王方晨的这篇《微生细语》联想到加缪的《鼠疫》,这不由得不让人觉得,人类真正的病,也许不在于时代或制度,而在于人类的心髓中。中国文学,它的暂时兴起或暂时式微,肯定不取决于文字之外的任何势力,而取决于中国作家的胸襟、格局、境界和心质,取决于中国作家通过自己的作品,对这个未被省察的时代或世界的梳理、审视、判断与表达。这些也正是当下的时代读者所迫切需要的。
这个时代,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艺术,无论是中国还是整个世界,被各种抽象的概念,都蛊惑或荒诞得太久了,许多想寻觅价值及其意义的魂魄,似乎一直都在后现代或先锋的虚妄里漂浮着,无处着陆。
面对当下无论是文学界还是生活中所荒诞的一切,也许新冠肺炎的全球肆虐,正是自然界所发起的一场意在唤醒人类真正良知与真正自我的一个契机。一如王方晨的这部《微生细语》,也许正是中国有人文洞见或有使命担当的小说家,带给当下中国小说界的一次脱胎换骨式的孕育与宫颤。
(作者系陕西文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查看全文
支持作者
给作者一点鼓励,您的鼓励是原创的动力!
更多
最新评论
3.00
5.00
8.00
10.00
20.00
30.00
50.00
100.00
200.00
其他金额
返回
打赏
最新
换一换
热评
更多
人气
更多
相关阅读
写评论...
https://www.zdwx.com/news/show_1943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