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于灵云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文 / 于灵云
吃着香喷喷的菜油做成的菜肴
母亲正用连枷在老家的场上拍打菜籽
从去年冬天开始
母亲就把希望播在了门前的几分地里
金黄的油菜花芬芳田野的时候
几只喜鹊绕着屋角的槐树叫个不停
叫声中油菜由绿变黄籽荚日渐饱满
母亲脸上的沟壑似乎都被叫声填满
端午之前
母亲挥镰把菜籽抢收上场
这个夏天,她要从这满场的菜籽中拣出词语
和她的儿子比比谁更会写诗
会写诗的母亲
不需笔墨纸砚
一辈子的辛劳和汗水
就是大地上最美的诗篇
因为到学校给我送冬天的衣服
三十多年前母亲骑自行车去过二十公里外的阜宁
因为腰部皮肤疼又长时间找不到原因
十多年前母亲去过八十公里外的盐城
因为陪父亲去看望几十年未谋面的表叔
五年前母亲去过三百公里外的溧水
除此之外,我实在想不出
母亲还曾离开滨海去过哪里
哦,想起来了
前年母亲还和我们去过一次五十公里外的连云港
那也是因为父亲要去花果山看孙大圣
“我哪也不想去”
这是母亲的口头禅
可这次母亲居然去了一趟北京
要不是父亲坚持要去天安门看升旗
要不是家门口有了直达北京的高铁
要不是有做过导游的孙女陪着
母亲这辈子也不会想起去北京
大于庄村有那么多她的妯娌
八巨东港有她的三个亲弟弟
子女中除了我还有姐弟仨
他们谁都没有去过北京
这次母亲居然到了北京城
天安门广场母亲看到了人头攒动
故宫博物院母亲看到了飞檐琉璃
颐和园母亲看到了碧波荡漾
毛主席纪念堂看得母亲泪水涟涟
不善言语的母亲逢人便说
去过了北京这辈子就值了
说这话时母亲眼角的皱纹都在笑
满头的白发在阳光下闪烁着银辉
收割岁月的母亲
双休日固定的生活方式
回老家陪父母吃一次饭
年迈的父母不记得几月几号
星期天在他们心里却特别清楚
因为出差我提前拨通母亲电话
告诉她这个星期不能回去
母亲说“不回就不回吧工作要紧”
又补充说父亲身体还好
八点多一点
母亲又打来电话
叮嘱我一定要多穿些衣服
天冷千万不能受凉感冒
南京这两天真的很冷
我的内心却是暖意浓浓
父母在,我永远是个孩子
母亲的叮嘱让我一天天长大
星期天一早
父亲就打来电话
让抽空回家帮母亲收打菜籽
侍候了一辈子庄稼的母亲
已经弄不动这最后的三分地
邻居劝母亲不要再种
父亲也说该享享清福
母亲说你们不要劝
你们都不懂这地里种的什么
只有我知道母亲的心思
自家菜籽榨的油
儿女吃起来特别香
菜籽收了后
这里还要栽种山芋
那是儿子一辈子吃不腻的美食 母亲节
母亲节
5月上旬的第二个星期日
一大早我就给母亲打去电话
没好意思说出节日快乐的祝福
只能听懂山芋腔的母亲不会知道这个洋节
当朋友圈成为孝男孝女云集的地方
我带着妻子驾车回老家
对于母亲
儿女回家便是她最隆重的节日
曾经能啃动骨头的牙齿早已离开母亲的牙床
劣质的染发水遮掩不了花白的头发
和土地打了一辈子的交道
母亲的脊背几乎和土地平行
我不知道如果给母亲送上康乃馨
他是否会批评我这个孩子老长不大
据说中国的母亲花叫忘忧草
我祈盼辛劳了一辈子的母亲从此再无烦恼
我的七十多岁的母亲
一辈子在乡下侍弄庄稼
不可能跨过大西洋去聆听美国总统的宣言
她只需要儿女们经常回家 母亲的回答
母亲的回答
每次回老家
都要打电话问母亲想吃什么
母亲每次都这样回答
什么也不想吃
焖角子炒土豆丝烧红瓜汤
她和父亲天天吃得有滋有味
实在想改善伙食
他们也会买上两块钱豆腐
和父亲一样,母亲的牙床早已被岁月磨平
哪里还嚼得动牛肉和蹄筋
我多么希望母亲能向我们提点要求
可她心里唯一企盼的
只是子女健康平安
孙辈好好工作认真读书
随着青春流逝的
不仅仅是她那曾经的满头青丝
还有那不能耕种的大片土地
圈里嗷嗷待哺的一群猪仔
“没事那挂了?”
母亲在电话那头说不出任何新鲜的菜名
“只要回来就好!”
每次回老家
我总能从母亲满脸的皱纹里
读出人世间最伟大的诗篇
从破土而出到拔节抽穗
母亲的汗水没有少流
老家菜园里的两排玉米
母亲像当年抚养我们一样侍弄
七十多岁的母亲根本啃不动玉米棒
只是因为知道我们喜欢吃
便没早没晚地盯着这些家伙
看着它们长高长大母亲的脸上开了花
这两天酷热难耐
母亲生怕这玉米棒一下子变老
一早便打来电话催我们回家
咬一口烀熟的甜玉米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不到三分地的菜园里
母亲还种着白菜,番茄,大葱,豆角
什么季节该吃什么
母亲考虑的始终是我们
母亲的背弯成了一张弓
她用这张弓在麦田里纺织
从青丝到白头
大片的绿色就这样被织成了金黄
金黄的麦子也把自己弯成了弓
硕大的头颅在风中摇晃
沙沙的声音是麦田的歌唱
母亲的眉宇在歌声中舒展
一只布谷在麦田上空和云朵相遇
他们的情话麦子能听懂
再有一辈子母亲还会选择麦田
只有在这里母亲的心里才会踏实
南京龙蟠中路的十字路口
斑马线就像一条流动的河
十一月底的天空冬雨绵绵
术后康复中的母亲步履蹒跚
母亲一辈子和土地打交道
做什么活都是干净利索
这一刻满心想跨过这条河
脚步却跟不上就要亮起的红灯
我蹲下身子让母亲伏在背上
我要背着母亲趟过这条河
“你能背得动我?”
七十六岁的母亲还以为依旧年轻力壮
我背着身体单薄的母亲
就像背着一片树叶
踏着斑马线我健步如飞
我要把这片树叶背成满园春光
母亲背着三岁的我去三十里外的外婆家
母亲背着脚受伤的我走进五年级教室
记不清小时候母亲背过我多少次
只记得她的后背如和煦的暖阳
你把我养大我陪你变老
你满头银霜也染白了我的双鬓
我要和你一起变老
用我的时光让你余生慢慢走好
于建宏(剑鸿),江苏省小学十大书香人物,江苏省诗教先进个人,盐城市全民阅读优秀志愿者,滨海县阅读公益推广大使,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滨海县作家协会副主席,滨海县诗词协会理事,滨海县教师发展中心小学教研室主任兼小学语文教研员,《中国诗人》《作家报》《扬子晚报》《山东诗歌》《北极光》《鸭绿江》等报刊发表诗歌,诗作入选《2016江苏新诗年选》《中国诗人年度诗歌选集2017》《2018中国微信诗歌年鉴》《<东部文学>2019年作品精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诗歌大赛作品精选》等多部诗集,曾获“中国太湖风”优秀诗歌奖、江苏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诗歌大赛铜奖、滨海政府文艺奖等。诗观:用诗歌记录生活,映照内心。不做无病呻吟,也不故弄玄虚。
于灵云,不要微名,99年毕业于江苏省阜宁师范学校。19岁参加工作,一毕业就进入大套中学这片净土,在凌云的心目中,没有社会和江湖,只有真诚和美好!她这一生无欲无求,只想在教育这片沃土上耕耘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尽量不误人子弟即好乙!她爱生如子,凭良心教学!用真诚与善良去打动孩子的心!班级的孩子都迷恋她,听说是灵云老师的课,孩子们定会欢呼雀跃喜形于色!
雪域阳春文苑
往期作品回顾
【美文美诵•红尘一笑专篇005期】主播/木蝴蝶||第103期
雪域阳春文苑
雪域阳春文苑隶属王相军个人投资创建的公益性纯文学平台,对难上刊的文学爱好者提供施展才华的园地。本刊为您留一席之地,等有才的你来,栏目由你来命名,特置栏目推发。
办刊宗旨:发现,培养文学新人,具有家国情怀,有温度的纯文学家园。
【雪域阳春】栏目:刊发东三省作家诗人作品专栏。
【文坛有你】栏目:刊发全国有潜力作者的作品,栏目与您携手前行。
【名家笔锋】栏目:刊发国内有知名度作家诗人的作品。
诗
高
地
编者按:
1. 本栏目诚征天下纯粹的好诗,纯原创,单首30行左右。2. 每期付作者稿费30至50元。3. 作品发表当日阅读量未达到100人次、7日内阅读量达不到500人次、留言单人次未达到20条,无稿费。4. 作品赞赏低于20元(含),不返还,20元以上,按作者和平台6 : 4分成,稿费和赏金同步以红包形式发放结算。5. 作品发表第8天为稿费领取日,主动添加主编微信领取,24小时内不领取者,列为自动弃权。6. 打赏分成用于平台运行费用,后续赞赏不纳入赞返范围。7. 特优稿件可与主编沟通稿费事宜,主编微信: wg5889et6669 。8. 最终解释权归雪域阳春文苑。
雪域阳春文苑
组织机构及其运作状态
(上下滚动了解)
雪域阳春文苑
团队精英:
特邀顾问.评论家:禾乃
名誉顾问:素峰
文学导师:桑恒昌
诗歌导师:李不嫁
朗诵团队副团长新诗一审编辑:苏家臣
朗诵团队副团长:初心
投稿原则:
温馨提示:
投稿方式:
投稿微信:wg5889et6669
邮箱:bswxj2017@163.com
注:投稿必须原创首发,否则承担制作费
稿费说明:精品力作稿件,与人脉好的作者.请与主编沟通稿费比例发放事宜。
稿费领取提示:
图片:来自网络
文章:作者授权
扫码关注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