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走了,永远的。
再不用在这个尘世受苦,再不用欲哭无泪地思念她早夭的次子,再不用悲愁万千地担忧她的长子,再不用低声慢语向她的老三念叨自己的不痛快。也再不会坐在红地毯铺满的炕上,听见开门声后,猛地抬头,笑颜满面地叫我一声:燕燕!
奶奶走了,永远的。
奶奶的一生最能证明佛家所说的苦和苦的持续。她竟然是没过一天舒心日子,就永远地走了。
奶奶幼年丧母,中年丧子。自幼缠脚,痛彻心扉。16岁为人妇,含辛茹苦。28年与疾病艰难斗争,到老还承受了儿子婚变的不幸。
奶奶还是孩子的时候,跟着她的父亲赶庙会,原本是逛稀罕,黄土飞扬的路上,当街站下就被能做一切主的父亲三言两语许配了人家。16岁结婚的时候,才第一次见到了自己的男人。偏偏这个男人颇有志气,通过自己努力成了公家人,体面是体面,却把农家该两个人分担的重量,全放在一个瘦弱的小脚女子肩膀上。因为爷爷是公家人,不能一起下地挣工分。更因为公家人那点微薄的薪水根本养不活一家人,奶奶就比村庄里其他女人受的苦更多、更重。
村子里的女人因为给家人做饭耽搁时间,一般都只挣6个工,奶奶和男人一样挣8个工。为了这8个工,她天不明就起床,把一家人的吃食做好。经年累月,日日如此。秋天分下玉米,要整夜不睡,才能把那一粒粒的金豆子从玉米棒上剥离到自己家的粮仓。每逢腊月,白天依旧挣工分,到晚上就熬夜做鞋,不是一双半双,要整整做足六双鞋。厚厚的鞋底,一针一针密密麻麻的纳,要出很大劲,才能纳过去。夜晚昏黄的灯下,奶奶瞅眼拔胯的熬夜;白天艰难的山路,奶奶的腰弯得像是山路上一座移动的桥,桥身上背着重重的粪筐。
这些都压不垮奶奶!奶奶不怕吃苦,不肯惜力。奶奶拼着命在贫瘠的村庄为一家人挣口粮。奶奶是村里人称赞的能干女人。照片上年轻时的奶奶有黑而粗的长辫子,昭示着她身上的活力。
那个悲凉的冬天,我的二爸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他都是十八岁的壮实的小伙子了呀!他是三个儿子里学习最好的,爱写字,爱看书,不乱花钱,很小就懂得为家里分忧。他每天清晨到城里上学的时候,总要担空的粪筐,藏在角落里,放学了,顺便担一筐城里厕所的粪回来。从不叫苦喊累,也不会影响他的好成绩。二爸去世后,奶奶把他所有用过的东西,一件件打包、封存,一件件都整理的有模有样。对于课本,更是百般挚爱地一本本收集齐全、打捆成包。二爸这样的青年意外死亡,是不能入祖坟的,只得将他寄放到村庄的山头。奶奶想儿子的时候,抱一捆二爸上学用过的书,挪着小脚,颤巍巍爬上高高的山,沉默地坐到冰凉的地上,瘦的手机械地移动着,一张一张,轻轻地撕下书页,流着泪,烧给她的儿子。无论怎么深切的爱,却是挽不回已经逝去的生命。就像此刻,我的泪水在我的脸上奔流,滑落到嘴边的泪珠,我用舌头舔一舔,是那么的咸涩,却怎么也哭不回奶奶了。
正当家里的日子好起来,奶奶再不用到地里死受着只为挣那点粮食了。奶奶却病倒了,开始了漫长的与疾病抗争的日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数的医生检查了奶奶的身体状况后,认为她还活着是奇迹,她却就是这么活着。虽然病弱,虽然艰难,只要她活着,对这个家庭,对她的后辈,都是莫大的鼓励和温暖。
爷爷脾气暴躁、凡事都要顺着自己的意志来。这样的脾性,对于一起过日子的女人是多么的不公平。奶奶一生都怕爷爷,那种发自内心的害怕和避让,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却没有什么办法去改变。旧式男人、旧式女人、旧式婚姻遗留给这个家庭太多的叹息和眼泪。尽管21世纪的钟声早就敲响,那些旧有的伤痕却伴随着像奶奶一样的女人一生一世。
奶奶却并不因自己的不幸遭遇怨天尤人。她的口头禅是:善了善不死。我几乎是听着她这句反复的唠叨长大的,一直觉得是怕事的奶奶为自己的柔弱寻求到的回避借口。
奶奶永远地去了,她悄无声息地躺在那硕大的木盒子里,病痛再不会来折磨她了。我端着油漆碗,一下,又一下,极其认真,极其平静地为那口华丽的棺木上色,因为是为奶奶做的最后一件事,我告诉自己要神清气爽、满含恩慈。就在我虔诚地用油漆装点着最后陪伴奶奶的尘世之物时,脑海里反复思索着奶奶的善不死的絮叨,一下子豁然开朗了。奶奶要说的是:善,不死!是的,一定是这样的。
只有善良的人,才是永生的,善良是这个世界最后的救赎。没有文化的奶奶,一生都在恪守这个信念,想到这里我竟然不那么悲哀了,因为奶奶找到了生命最好的存活方式,更因为我读懂了这个方式。善,不死!奶奶,你放心吧,人生的路上,无论多艰难,我只要记着:善,不死!就一定会得到好好活着的勇气。
写到这里,泪水又悄悄地弥漫上来,这些天的忙碌和纷乱,我的悲哀一直隐藏着。今夜,我被一万个悲哀围绕,怎么也冲不出去。我的思念也随之而来,奶奶的音容笑貌,一言一行,历历在目。奶奶微笑着叫我:嫩女子!奶奶无奈地说自己什么都不想吃……关于奶奶的一切,都随着夜色向我涌来,将我淹没。
以前我写关于奶奶的文字,结尾都是口号式的:奶奶啊,你定要好好活着!
今夜,可叫我喊什么?

作者简介:
薛晓燕,女,1974年生于陕西神木县,现居榆林。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22届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出版有散文集《万千灯火》、《寻常》。2010年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征文大赛一等奖。2011年华语文学创作笔会散文类二等奖。《万千灯火》荣获第6届煤矿文学乌金奖。《寻常》荣获第7届煤矿文学乌金奖提名奖。曾多次在《文艺报》、《中国散文报》、《北京文学》、《散文选刊》、《延河》、《阳光》、《草原》、《海外文摘》、《小说林》等报刊杂志发表文章。

本期责任编辑:朱百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