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同学的命
文/乔盛
这次回故乡陕西神木,见到3位50年前的初中老同学。大家见面,几乎认不出对方来,没有想到半个世纪过去了,还能有见面的机会。
1971年夏季,沙峁公社所属生产队78名学生考入沙峁中学。我有幸到这所中学读书。学校坐落在窟野河西岸,教室是石窑结构。
初一级学生分两个班,我在一班。每个班女生占三分之一。同学们学习是很认真的,白天除了上课,晚上还上晚自习。

我利用读书以外时间,给班里和学校团支部办两块黑板报,经常锻炼的写稿子。学校还办有宣传队,排练文艺节目,到附近生产队给人民公社社员演出。
那时的学生是以学为主的,学习好的学生受到表扬。现在一些人说那时的学生不学习,不读书,这是说假话,污蔑那时的教育。
一个时代过去了,但是历史的脚印并没有消失。老同学相见,感慨万千,说不完的往昔话题,道不尽的人生苦短。那时我们都是十几岁的毛孩子,瞬间就变成一个个老人。
岁月不饶人。光阴似箭。如今的老同学,一个个满脸的皱纹似犁沟,回忆多于展望,感叹大于奋进。
人从哪里来,不能再到哪里去。学校是一个好地方,可惜再也回不去了。这就是命。老同学们都的认这个命。
.
乔盛,笔名塞风、路阳、林木,陕西省神木市人,中共党员。中国人才研究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在地方担任过副县长,供职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主管的中国经济时报社。资深编辑记者、研究员、人才学、社会学、管理学、领导学、经济学、中共党史、军史研究专家。出版专著有长篇小说《黄沙窝》、《黄黑谣》、《滚烫的岁月》、中篇小说集《西部儿女的壮歌》、散文集《黄土地上的美男俊女》、《割不断的故土柔情》、《红山丹》、《黄河长城的绝唱》、《大美河山》上下卷:《女人的西部世界》、《男人的东部王国》、诗歌集《长江军魂的丰碑》、《滚滚江河唱英雄》、《共产主义万岁》、《假如我当省委书记》、报告文学集《战争岁月》、《我的青少儿时代》、理论著作《一个记者与作家看世界》、《西部大开发》、《人才论》、《干部论》、《领导论》、《治国论》、电视剧《大漠落日圆》等文稿一千多万字。中国作家第七次、第九次全国作家代表大会代表。提出西部大开发“三个阶段论”,创立以信天游为主旋律的“诗哲性伦派文学流派”。其理论著作《治国论》、《领导论》、《干部论》、《人才论》对当代中国和世界机制格局以及发展走势产生了重要影响。

长按二维码关注 衡湖诗苑 衡水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