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栽桑养蚕
戴永久
1974年在大埨工作期间,我将邻县海安雅周公社种实生桑养蚕,发展副业生产的做法和经验,在全公社大力推广。
当年全社164个生产队试种的两百多亩实生桑苗全部获得成功,百分之八十以上田块当年生苗高达一米以上。其中特别是缪埭大队的联合、缪埭及塔子大队的塔子、东江生产队的树苗高达一米五左右。
借鉴雅周公社栽桑的成功做法,我们将苗圃中的树苗分为三等,高大的挖出来准备移栽,中等的留下继续培育,小苗挖起来作为来年嫁接湖桑的砧木。联合生产队缪向荣种植的两亩多桑苗长势最好,除优先满足本生产队集体、个人所需外,多余桑苗作价全社调剂使用。
正巧那年大队、生产队安排拆迁,我家新建了一排七间草房,新房四周空地上急需绿化。同父亲商量后,我从缪埭大队联合生产队买了一百棵实生桑苗,晚饭后同王富官同志各骑一辆自行车,连夜将树苗送回张沐新河家中。
父亲参照大埨的做法,围绕新建房子的四周,距墙一米,株距一米左右全部栽上桑苗,多余的部分栽种到屋东山的河沟边上。父亲做事历来认真负责,栽后管护周到及时,所以我家栽种在熟地上的树苗,不但全部成活,而且长势旺盛。两年后,小树已长到三四米高,棵棵枝繁叶茂。
学习大埨经验,父亲向张沐公社林蚕站,定购了半张纸蚕种,准备自己养蚕。清明前两天,父亲将站上孵化的蚕种取回来,用切碎的鲜嫩桑树芽叶,轻轻地撒在小蚕上。小蚕刚孵出,蚂蚁脚大小、微微蠕动。说来神奇,片刻功夫,弱不禁风的蚁蚕竟然全部攀至切碎的桑叶表面。
接下来,蚁蚕经风见长,两天下来就变成略带白色的小蚕,经过三四天功夫,小蚕就进入首次休眠蛻皮期。休眠起身后的蚕儿食量大增,生长加速。蚕儿一生要经历四个休眠期,一般情况下休眠周期约为一周左右时间。休眠期的长短与室内温度高低、桑叶质量好差和喂食是否及时、合理、充裕紧密相关。温度高、叶质好、喂食及时、合理、充裕,休眠期就短;反之,休眠期就会增长。
蚕儿二次休眠之前,小蚕食量有限,一般不需要专人采摘桑叶。三“眠”以后,食叶量不断加大,必须起早带晚备足桑叶,才能按时按需将桑叶喂足。四“眠”起身后,食量猛增,紧接着蚕儿进入放浪期,这时的蚕儿暴食疯长,大把带有当年新枝的桑叶撒进蚕匾后,只听“唦、唦、唦”声一片,小拇指般粗细,壮塔塔、肥嘟嘟、通体雪白的蚕宝宝,片刻即将巴掌大的成堆桑叶,啃得只剩下丝丝桑叶茎柄和少量新生枝条,如此这般,连续不断的“壅”住喂食,直到最终蚕儿停食,准备上山作茧为止。
蚕宝宝上“山”作茧,特别的神奇和有趣。蚕儿停食后,经过一天左右的时间,排尽体内的蚕沙即粪便,变得体瘦嘴长,通体淡黃,呈半透明状,口带粘丝,焦躁不安,沿着竹匾边,来回爬动。人们将小麦草删除枯叶切成三四十公分长的草段,然后用两股稻草一边绞,一边在其中夹入草段,绞动后草段儿弯成两段,自然形成有小水桶粗的一条蓬松的草龙——茧簇。
成熟的蚕儿放上草龙(也叫“山”),即以相近的两三根麦草杆为依托,吐丝作茧。一时间,成千上万条老熟的蚕儿,在主人刻意安排下,乖巧地见缝插针,相互依靠,将草龙遍身所有间隙全部占据,随着“咝、咝”的声响,吐丝迅速结成灯笼似的薄薄茧状。只见蚕儿在里面自动自觉,四方兼顾,有条不紊,一刻不停地吐丝作茧。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茧壳的增厚,吐丝的蚕儿渐渐模糊,作茧自缚,安居茧中。几天后化蛹成蛾,最终破茧而出。交配产卵后,完成生命延续的神圣使命。
其实,能真正做到有始有终的幸运者极其稀少,其中绝大部分,甚至全部被蚕茧站收购,烘干打包送进缫丝厂,加工成生丝供纺织和工艺部门使用。
我家新建的房屋通风透亮,干净宽敞,又无病毒污染,免得用药防治,饲养环境得天独厚。家中竹制的圆匾、长匾、簸箕、筛子、芦席(又叫芦废)等饲养工具是“癞子做和尚——现成的”,还有成批新栽实生桑上浆水充足的新鲜桑叶作饲料,加上父亲勤奋好学,一丝不苟地精心管护,又有弟妹作为得力助手,养蚕一举成功,质量上乘。
当时栽桑养蚕作为生产队集体副业生产的主要项目之一,每年有春、夏、早秋、中秋、晩秋、晩晚秋五六季蚕可养。父亲根据我家自产桑叶的情况和每季蚕的产量、风险、用工和效益权衡利弊,选择每年饲养春秋两季蚕,规模控制在每批一张蚕种以内,对所栽的实生桑,养用结合,以养为主。
援藏前后,我家几乎每年都请大埨培育实生桑的技术人员前来整枝调直。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家住房四周几十棵主杆六七米、最高九米多生长旺盛实生桑,一度成为当时左邻右舍自发参观学习的典型。厚实实,白花花,新鸡蛋大小蚕茧,是头脑灵活、手脚勤快的父亲忙里偷闲,起早摸黑,不占用集体劳作时间采桑叶、清理更换蚕床、做簇、捉“山”直到最后摘茧出卖。父亲用汗水和心血换来的几个辛苦钱,抵交出资款,宛如一根救命的稻草,有效解脱了我家人口较多,劳动力缺乏,年终往往因为出资而分不足粮草的窘境。
这一段看似平实无奇的经历,深深印刻在全家人的心中,永难忘怀。
养蚕人辛劳无私,正如蚕宝宝一样,使人油然而生敬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那年月父亲引领家人起早贪黑养蚕的幅幅图景,如漆似雕,刻录于修身齐家的文化长廊。这长廊,风雨不动,生机无限。父亲在前引路,后代徜徉其中,接受时光老人的检阅。

个人简介:
戴永久,男,汉族,1944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曾任小学教师,5个乡镇党委书记和县、市两个部门负责人。2004年退休后从事文学习作先后在"江苏生活快报""江苏散文报""山西科技导报""泰州晚报""姜堰日报""溱湖""罗塘"等报刊杂志发表散文等文学作品100余篇。现为江苏省作协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