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雪游北镇
作者:蔡雨芳华
主播:淡泊宁静
辛丑年正月十七早和户外群友一道往北镇县,此行共壹佰多人,分乘两辆大巴前往。行程是先游览北镇双塔、北镇庙,然后登北镇大、小阁山。
游北镇双塔
十点钟到达北镇双塔所在地,双塔在北镇县城内东北隅,塔下有庙,名崇兴寺,俗称双塔寺。
双塔东西对峙,东塔高四十三点八五米,西塔高四十二点六三米,均为砖筑实心八角十三层密檐式。双塔建于辽代,在我国古塔中保存最为完整,现为国家保护文物。
双塔为什么一高一低?为什么建十三层?又为什么是单数?满腹凝问,好想寻找到答案。
我记得小时候来村里说书的艺人讲过这段。那时候冬天夜长,挺长时间不来一场电影,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于是听听说书也成为蛮开心的事。冬天黑的早,吃完晚饭便早早的来到听书的地方,待人等得差不多,这时便从屋子里走出说书人。只见他那么一落座拉开架式,操起三弦便说今天来一段玲珑塔。

说书人打从“高高山上一老僧”唱起,从塔的第一层一直唱到第十三层,只听得:
十三张高桌五十二条腿,
十三个和尚十三本经,
十三个铙钹十三口馨,
十三个木鱼十三盏灯。
十三个金铃,五十二两,
风儿一刮响哗愣。

唱到这里他便往回唱。
大伙问为什么往回唱啦,为什么到十三层呢?说书人放下三弦说,那我就给你们讲一讲为什么只到十三层。
话说唐朝的时候,唐王李世民派尉迟恭修塔。修那个塔呢,就是现如今辽宁锦州北镇的双塔。尉迟恭召来能工巧匠,准备修建双塔。可工头为难,让我们修塔没有个样怎么修建呢?就去问尉迟恭,尉迟恭说我是铁匠,修塔让我拿塔样,我也办不到呀!工头一听心都凉了,继续说我们不求将军全把图画出来,有个大概就行。尉迟恭皱眉想一会,突然看见他用的双鞭,便道:“你们看,这是我的十三节钢鞭,你们就照这个样来修吧!”于是大家回去便照着钢鞭画出塔的样子开工建筑。

因为钢鞭十三节,塔就修了十三层。又因为鞭是右手重,又长了点,左手鞭轻,也就短点,所以修成后也就一高一低啦。
从远处看不出两塔不一边高,近处看真的是右侧的塔高于左侧。
出于好奇塔为什么是单数,随行的默默老师说是这样的:“在中国古代,受阴阳五行学说影响,双数为阴,单数为阳。单数代表吉祥。所以一般建塔,层数为单。”哦,原来如此。
观赏两塔学到不少知识,虽是传说,但实物建筑却反映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风雨北镇庙
车往前行前往北镇庙。天气预报说好的晚上有雪,可上午天空却飘起了雪花,飘飘洒洒的雪花给我们游玩增添了无限的乐趣。更喜的是"瑞雪兆丰年",在春雨贵如油的辽西普降这场雪,滋润了土地,预兆今年的农业会有一个大丰收。
北镇庙位于城西,是全国五大镇山庙之一。北镇庙山门外耸峙着高大的石牌坊,前后五重大殿,殿宇周围环绕着汉白玉栏杆。走进庙门,两旁是钟、鼓二楼,有四座碑亭的遗址,还有元、明、清几代留下来的石碑五十方,象个小碑林似的。随来的墨墨老师说:“在东三省,除了沈阳的故宫,北镇庙算是最大的皇家式古建筑群。”如今的北镇庙已成为闾山旅游区的一大名胜古迹。
来到正门台阶前,工作人员正往下撤灯,即所谓的"落灯"。听工作人员说,正月十五元宵节的传统灯会过完后,十七这天家家户户便开始收灯,庙前、树上的红灯,均须摘下收纳到祠堂留待明年使用。来的巧不如赶的好,我们从工作人员手中拿过灯笼两手舞着、玩着、疯着,仿佛回到童年,那欢快的笑声传出庙门很远很远……

因疫情的原因,有的殿没有对游人开放,有的地方正在修建,再加上时间有点紧没往里去,故没参观完,不免留下些遗憾。但随行的墨墨老师和她女儿往里面去啦,说起墨墨老师我感觉她才是真正的细游,有质量的游,有品味的游,不象其它的游客,到那是一顿猛拍,拍完回去都不知是什么。
我对庙西角有一块状如屏风的天然巨石很感兴趣。这块石名为“翠石屏”,石下有一小洞,不断有人从小洞钻过去。我有些不解,人们为什么都要从这洞钻过去呢?接下来庙里有位老人告诉大家,从此洞钻过,可以终生不腰疼,哦,原来如此。听老人这么一说我也想试试,但终究还是不敢,只能在一旁看着别人穿来穿去的。这块巨石被清乾隆皇帝封为闾山八景之一,当年他到闾山游玩时,曾经为翠石屏写过一首诗:
庙西峙立翠云屏,
凝盼谁能拟色形。
一石丈余大方广,
补天二字出何经。
看时间差不多了,便往回走。
此时雪大了起来,只见雪花舞动着晶莹的翅膀在漫山遍野间飞舞,像是要迎接来到人间的春姑娘,恰似万片梨花撒下,给疯起来的我们做了最好的道具。正好旁边有一棵梨树,我们手拉手围着梨树对天空大喊:我爱你,塞北的雪!兴浓处,我干脆爬上树,也管不了啦不怕不怕的,做着各种各样美拍。
此时车上的人喊道:“别美了,上车啦!”我们才带着不舍回到车上。车继续前行下一站,登小阁山和大阁山。

登大、小阁山
来之前特意上网查了下,作了大概了解,有重点的选地方游玩。
小阁山有八个景区,分别是十八磴、辽祭坛、西船山、北风口、小石棚、瞭岗石、辽石锁、石鱼群。
到达山脚,首先要登十八磴。然而,我因害怕没敢往上爬,便在底下拍起了照片。小磴完全是石头开凿出来的,很陡,最窄处只能通过一人,我挺羡慕那些爬到上面去的朋友。接下来到辽祭坛。辽祭坛是方方的一块大石头,象小时生产队里的碾子,这里是祭神、祭苍天,祈求老天保佑的祭坛。然后又去了西船山。西船山由山顶的几块大石头连在一起,其形如船,又因其在十八磴西面,故得其名叫西船山。还有几处景我有点累不想去看,只有小石棚我可有兴趣,因传说这是耶律楚材的读书堂。
耶律楚材契丹族,辽皇族子孙。先后为蒙古成吉思汗时和窝阔台汗时的大臣,博极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释老易卜之说,下笔为文,号玉泉老人。
传说耶律楚材为学生时,在一个春暖花开季节,先生带着学馆里的学生去登山,就是现在的小阁小石棚。学生们象小鸟出笼,连走带玩,等到小阁的半山腰时,老先生趁此机会以登山为题,让学生做首诗。大伙想半天,抓耳挠腮老半天也弄不出来。这时小耶律见状问怎么回事,学生们把老师让做诗的事说一遍,小耶律说那好作,同学们就说你就做一首吧。小耶律也不客气开口说道:“小阁何如大阁高”,大伙一听便哈哈大笑说这哪是诗,老先生也忍不住笑起来。小耶律接着说"游山歇在半山腰",大伙笑的更厉害了,老先生说都是孩子话。小耶律又接说两句“英雄一气凌峰顶,壮志从来贯九霄”。这回惊得大家目瞪口呆,先生问:“大家说他这最后两句好不好”?孩子们齐声说:“好!”从此小耶律崭露头角。
游完小阁山,此时天空仍飘着雪花,一部分人去大阁。我因天冷,再加上山上有雪怕滑我没有去,心想留点遗憾,下次再来吧。
时间在游玩中不知不觉的过去,返程的时间到了,大家登车返家。车开动后沿着来时动路返回,再次经过小阁时,有些恋恋不舍的,心中默念到,再见北镇。希望它日有景和大家同赏,梨花盛开时我还来。
写于辛丑二月二。

【作者简介】
蔡淑华、满族、笔名:才华、网名:蔡雨芳华1968年2月,辽宁锦州人市诗词学会会员,喜欢用文字去感悟生活,退休开始习作,散见于报刊杂志。

【主播简介】
淡泊宁静,1960年出生,现工作于帝荣葡萄酒(法人,总经理)喜欢有诗、有画、有书声、有葡萄酒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