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笔Ⅱ鸡鸣犬吠
作者/诚弈
如今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很少听到鸡叫声,狗吠之声却时有耳闻。
“鸡司晨,犬守夜”,是它们曾经承担的任务和使命。
鸡犬之声是古代人在日常生活中,认识和预知外界事物的独特信息,是判断、决策的一种参考;古本《墨子》记载震前有“犬大哭乎市”的现象,人们根据犬等动物的异常行为预报地震等自然灾害。
“闻鸡起舞”,“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提醒有志男儿奋发努力,只争朝夕。
“一犬吠影,百犬吠声”,含有哲理的一句话,告诫人们对事物或信息,要进行具体分析,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不可人云亦云;亦见鸡鸣犬吠提供的信息是多元的。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是老子对其向往的“小国寡民”社会状况的诠释。
“犬吠村巷里,鸡鸣桑树颠”,是陶渊明归园田居后,耳闻目睹的日常情景。
“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三声啼出扶桑日,扫尽残星与晓月”,据说这是朱元璋创作并朗诵的《金鸡报晓》,前两句读完后,朝臣们都掩嘴窃笑,放牛娃出身的皇帝没文化;后两句一出口,众人立即被这不可一世的帝王气势镇住了。
人是多情的,情遇境迁,对鸡犬之声有时喜欢,有时讨厌,有时盼望早些鸣叫,有时希望迟些听到。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都有精彩的描述:
“鸡鸣狗盗”,孟尝君过函谷关的故事;
“半夜鸡叫”的故事 ,贪心老板坑雇工,将计就计惩老板;

《女曰鸡鸣》:“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女谓鸡已叫旦,催士起,而士尚恋枕衾,要睡懒觉,士对女说:尚未曙,你看看明星在天便知。
“长恨鸡鸣别时苦,不遣鸡栖近窗户”;《鸡鸣曲》李廓
“翠羽花冠碧树鸡,未明先向短墙啼,窗间谢女青蛾敛,门外萧郎白马嘶”;《赠知音》温庭筠
“欢寝方浓,恨鸡声之断爱,恩怜未洽,叹马足以无情”;《与郭昭述书》刘国荣
“打杀长鸣鸡,愿得连瞑不复曙,一年都一晓”;六朝乐府《读曲歌》
古希腊情诗每怨公鸡报晓,斥为“妬禽”。
《野有死麕》结尾一句:“无使尨也吠”。尨是多毛的狗,诗中写男女幽期密约,女叮咛不要引起狗叫而被家人发现。实际上与狗打交道还是比较容易的,初次一定是啀喍吠叫,见面次数多了或者给一块骨头啃,它就会记住,再见面就会摇尾巴。十七世纪法国诗人作犬冢铭,称其盗来则吠,故主人爱之,外遇来则不作声,故主妇爱之。看来犬的智商比鸡高,懂得通融,知道该叫或不该叫,故深得主人主妇的喜爱,而公鸡只按照自身生物钟的提示,秉性鸣叫,这就难怪被浸在温柔乡的人斥之为“妬禽”,要“打杀长鸣鸡”,以求“一年都一晓”了。

注:1.参考资料
①《管锥编》 毛诗正义(13)(32)
② 百度网络资料
2.尨 máng 一种多毛的狗
啀喍 āi chái 犬露齿要咬的样子

作者简介:李朝胤,笔名:诚弈。中学教师,从教四十多年。平时爱好文学创作,喜欢阅览和读史。偶有所感,即付诸笔端。有作品见诸于网络平台和纸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