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里的故事(十)
●浪花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是北宋大文豪苏轼为他结发妻子王弗所写的悼亡词。王弗十六岁就嫁给十九岁的苏轼为妻,两人共度了青春年少、最甜蜜幸福的岁月。而且王弗知书达礼,聪慧多识。
据史书记载,她随苏轼上任,每当有下属同僚前来拜访,王弗都会悄悄在帘子后听他们交谈。客人走后,她就凭借女性的直觉,对客人做出评价。这使苏轼在为人和为官方面都受益匪浅。可惜这位贤内助才二十七岁就病逝了!苏轼当时才三十岁,作为一个在外做官的壮年男子,后来自然就续絃了。即便如此,他还是思念不断。在长达十年后,仍有亡妻入梦,在“小轩窗,正梳妆”的温馨画面中,“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四十岁的苏轼竟然从梦中哭醒了!
引用此词的意义:其一,说明苏轼是性情中人。就是那种以丰富感情的本色率性而为的人,爽快真实,毫不矫饰。在宦海沉浮几十年,历经沧桑,看透官场黑暗之后,仍然保持着这种性情本色,实属难能可贵。正如他在《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写的:“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他“遥想公瑾当年”的丰功伟绩和美满姻缘,“一樽还酹江月”,料想有人会笑他太多情,以至早生白发。然而,如果没有这么多情善感,又哪来苏轼诸多传诵千古的名篇名句呢?
其二,这是千古悼亡第一词。自古悼亡诗不少,但悼亡词这是第一首。苏轼这一名篇,抬高了词在文学界的地位。诗有从先秦《诗三百》以来的悠久历史,一千多年后才出现词这种样式。而且词始于民间配乐小唱,被称为“曲词”,归入“艳科”。之前虽有柳永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却未能摆脱仅在世俗广为传唱的地位。而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认为诗词同源,只有形式上的差别,而在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上应是一致的。这就为词向诗靠拢,实现二者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依据。这首悼亡词正是实践证明之一。
苏轼,字子瞻,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中期文坛领袖,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他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在诗词书画文诸方面均有卓著的建树。单说词开豪放一派,他就功不可没。词一向居于“婉约”圈中,内容多写伤春悲秋,男女恋情,深闺幽怨之类,精雕细刻,名篇不绝,却题材比较狭窄。豪放词拓展视野,气象恢宏雄放,时而兼具家国情怀。苏轼首开豪放词先河,经发展、传播,特别是经靖康之耻后,涉及家国天下的题材更多进入词作,到南宋辛弃疾达到高峰。虽然苏轼没有遭遇靖康之耻,但他以诗词同源,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性情怀抱的理念和“以诗为词”的手法,突破了音乐对词的束缚,把词推向了新的境界。南宋人确定他和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把他们合称为“苏辛”。
苏东坡虽然是全能式的艺术巨匠,但他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他却随处都能活得精彩,并从中提炼出更为精彩的诗词歌赋。一旦写出,便广为传诵,有的佳句传诵至今,像故事(一)中提到的“天涯何处无芳草”一样,融入现代语汇。先来简介他的仕途坎坷。苏东坡聪明绝顶,二十出头便已进士及第,入朝为官。在座师欧阳修的一再赞赏下声名大噪。正想大展身手干一番亊业,无奈母、父相继逝世。等他最后为父守孝三年归来,朝堂上已是面目全非。王安石变法开始,推行新政,朝野民怨沸腾。性格爽直的苏东坡上书力陈时弊,引起王安石的不快。又有人在宋神宗面前说他的坏话。他觉得在此格格不入,便自请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几年后又调任徐州知州。
他在外任职,兴利除弊,遇到灾害,与民同甘苦,政绩颇丰。四十三岁时又调为湖州知州。上任后写了一封《湖州谢表》。出于诗人的习惯,即使官样文章,也不忘加上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利用,说他“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衔怨怀怒”,“包藏祸心”,对皇帝大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他们从苏轼的大量作品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据此罗织罪名。于是,到湖州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便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都,受牵连者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周围遍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而得名)。新党们非置苏轼于死地而不可,朝廷有识之士纷纷劝神宗不要杀他,连退休金陵的王安石都上表说:“安有圣世而杀名士者乎?”苏东坡下狱一百多日,险遭杀身之祸,经过众人的努力,才得以免除一死,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这个职位很是低微,并无实权。此一役成了他生命的转折点。公务之余,他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补贴家用。“东坡居士”的别号就是在这时起的。到了如此地步,他仍然活出了精彩,甚至更加精彩。他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常到黄州附近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赤壁怀古》等名作。在这些名作中,他的思想更加旷达,简直修炼到游刃于辩证法的高度,令人叹为观止。
《赤壁赋》很长,间录之:初秋的一个月圆之夜,苏子与客(同伴)泛舟于赤壁之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凭’的通假字)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客从“月明星稀”,联想昔日曹操“横槊赋诗”,为一世英豪,“而今安在哉?”这是已经感悟到,无论立下了多少丰功伟绩的英雄,都会成为历史的过去。苏子进一步阐发了他辩证的思维:“客亦知乎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曾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视之,则天地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的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在这些文句中,苏子的思想表现得越发豁达通透,对天地万物从变化中看到永恒,从静止中看到发展,从物我交融中享受精神的富有。即便物质匮乏到要用开荒种地来补助,苏子的精神也永远怡然于大自然的滋养。这便是蕴含着辩证法的生活哲理。
他的诗作同样融合着感性与理性,美不胜收,传诵千古。仅举几首: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后一联耳熟能详,其哲理已深入人心,为当代人所常用。二、“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花被拟人化了,环境极美,爱花人的心被后世评为“痴绝”。且不去说那些写作背景,深刻寓意,只说它深远的影响:直到几百年后的清朝,这“痴绝”的一句,还出现在曹雪芹笔下林黛玉的口中。她调侃在石凳上“醉卧芍药丛” 的史湘云说:“应该把‘夜深’改为‘石凉’才好。一一“只恐石凉花睡去”,这花,不必拟人,就成憨湘云了,也美极了呀!三、“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这“春宵一刻值千金”,传诵至今,沿用至今。可惜有人不知它出自苏东坡笔下,还有人想歪了,用歪了,以为它专用于男女之间的“春宵”,而未能领会苏诗劝人珍惜光阴的初衷。四、《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鸿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子由是苏轼的弟弟苏辙,在他致兄长的怀旧诗上,提到当初一起赴京应试时,曾在寄宿的寺舍壁上题诗等事。苏轼的回答深含哲理,从此“鸿爪雪泥”便成为使用至今的成语。苏子诗词中经典永流传的名句不胜枚举。这里再举一例便休。在大家熟知并能熟唱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有“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 “高处不胜寒”至今运用甚广。地位、名誉、财富过高过多的人,都可能有高处不胜寒的感觉。这是苏子大醉后的想象,却恰恰道出了人间真情。即使作为美食家(即当今戏称的“吃货”),他也吃得很精彩,还为此留下了五十多首与吃有关的作品。如,他很爱吃河豚,所写“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牙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便是在垂涎这种美味了。河豚味道鲜美却带有剧毒,爱吃的人还得会做才行。
宋代孙奕记载了这样一件轶事:苏东坡谪居常州时,爱吃河豚事已人尽皆知。恰好有个中士大夫深谙此道,特地设宴请他品尝。中士大夫的家人都躲在屏风后,想听听大文豪吃河豚后会有什么感想。谁知苏东坡自打开宴后就埋头大吃,一言不发。正当人们大失所望时,却听他满足地感叹道:“也值得一死啊!”苏东坡被贬黄州时,因生活拮据,买不起羊肉,只得买便宜的猪肉,并创造了一道经典名菜“东坡肉”,为此,还写了一首《猪肉颂》,把做法和心得都写在里面。后世,江浙一带盛行著名的“东坡蹄”,把猪蹄膀蒸得金黄鲜嫩,入口即化。有关苏东坡“吃”的作品和趣闻是介绍不完的。最后还是来看一首词品和人品一致的词吧:“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鸟,应该就是他自己的化身。王安石变法失败,宋哲宗上位后,他曾一度被起用,委以重任,但他看旧党打压新党不遗余力,出现诸多弊病,忍不住又上书批评朝政,得罪了这些人。以他的直言敢谏,自然不能见容于双方,于是他又自请调任外官。即使被放逐到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海南儋州,他也不后悔。这就是“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深刻含义,也正是苏轼令人高山仰止的可贵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