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赏贵州作家刘传培老师的倾情之作:《 由跨过鸭绿冮想起》「飘舞的剑」(197辑)

由《跨过鸭绿江》想起
刘 传 培
前段时间,电视连续剧《跨过鸭绿江》在央视一套黄金档热播,据有关资料反映,该剧的收视率开创了国产电视剧收视率的新高,首播收视率达11亿人次。的确,波澜壮阔、气势恢宏和惊天地、泣鬼神的战争场面,给人们带来了惨烈而又真实的视觉冲击感,志愿军将士舍身赴死、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牺牲精神,让人禁不住感动落泪和唏嘘由赞。全景式的剧情演绎,让我们直观地感知了发生在70年前的这场正义与非正义的战争中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领略了毛岸英、杨根思、罗盛教、邱少云、孙占元、黄继光、杨连第、冰雕连官兵等等这些为国捐躯的烈士们可歌可泣的英雄风采和他们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
抗美援朝战争历时两年零九个月( 1950年10月25日至1953年7月27日),敌我双方投入了上百万兵力,共进行了大规模的战役九次,大小战斗不计其数,其中,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6月10日的第一至五次战役和1953年7月初的金城战役由中国人民志愿军主动发起。1951年8月下旬和10月下旬的夏、秋防御作战和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的“金化攻势”(上甘岭战役)由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发起。据有关史料显示,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共伤亡36万人,有197.500多名志愿军将士光荣牺牲在朝鲜战场; 以美帝为首的“联合国军”共伤亡18万多人。
从1950年10月25日起至1951年6月10日七个多月的时间里,在彭德怀元帅的亲自指挥下,英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连续发动了五次战役,一举解放了平壤,攻取了南朝鲜首都汉城(首尔),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从朝鲜半岛北部距鸭绿江50公里处赶回了“三八线”以南地区并维持现状至今,迫使美帝国主义和南朝鲜李承晚政权不得不坐到谈判桌前。在随后两年多的时间里,双方谈谈打打,最终于1953年7月鉴定了停战协议,为朝鲜金日成政权复了国,实现了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战略目标。美军四星上将、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也由此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胜的停战协议上签字的美军将军。从此,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山河无恙、家国安宁。

抗美援朝在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同时,为新中国赢得了难得的和平发展空间,可谓彪炳史册,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下中国人民安享的和平、幸福的生活,与当年的抗美援朝、阻止美帝国主义灭亡朝鲜后屯兵鸭绿江、染指和干扰破坏新中国的建设发展有着毋庸置疑、密不可分的关系。历史已经证明,当年毛泽东主席深谋远虑、高瞻远瞩,在周恩来总理、朱德总司令和彭德怀元帅的鼎力支持下,顾不及新中国国力贫弱,经济基础差、工业生产水平低的实际(以钢产量为例,1950年中国的钢产量为61万吨,而美国则是8785万吨),力排众议,克服重重困难,以超常的胆略,坚决出兵支援朝鲜,是一个十分伟大的、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战略决策。正如剧中毛主席所说:“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也正如彭德怀元帅剧中所说:"几百年来,帝国主义在东方的海岸线架起几门大炮就可征服一个国家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也正是从抗美援朝战争过后,骄横的美国人才真正的正视新中国,把新中国当成了平等的对手。
抗美援朝着实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和军威,从此之后,新中国的崛起势不可挡,六十八年来,在和平、稳定、安全的国内环境中,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国家的方方面面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最终成为了当今世界上不可或缺、举足轻重的正义力量,占世界总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得以傲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可以说,这就是抗美援朝的伟大历史意义之所在。
在所有抗美援朝的战役和战斗中,除了著名作家魏巍先生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所描写的第二次战役中的松骨峰阻击战和第五次战役中的铁原阻击战之外,最让国人感动和难以忘怀的,当数上甘岭战役。
上甘岭战役,发生于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上甘岭及其附近地区展开的一场著名的战役,敌方称之为“金化攻势,” 我方称之为“上甘岭防御反击作战。” 为了捞取谈判桌上的资本,1952年10月14日,“联合国军”先后调集兵力6万多人,大炮300多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对志愿军防守的约3.7平方公里的上甘岭597.9高地和537.7高地发起猛攻,志愿军防守部队进行了顽强的抵抗,阵地多次失而复得,并呈胶着状态。双方随后不断向上甘岭地区增加兵力和重武器,使之发展成为局部战役规模。上甘岭激战持续至11月25日结束,在持续四十三天的战斗中,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反复争夺阵地达59次,共击退“联合国军”900余次冲锋。最终,我志愿军以伤亡11.500多人、毙伤敌军25.400余人的代价守住了阵地,取得了上甘岭防御作战的最终胜利。
上甘岭战役中,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人员数量上,都全面碾压我志愿军将士,整整四十三天,“联合国军”对我志愿军阵地倾泻近200万炮弹,平均每天46.500发,每小时1900多发。上甘岭几个高地的土层被削平了一至两米,寸草不剩,志愿军战士的鲜血完全浸透了这片3.7平方公里的山头,惨烈程度令人难以想象和惊叹不已。
在四十三天的战斗中,为了减少伤亡和有效歼灭敌人,志愿军充分运用了“坑道战术,” 白天出坑道作战,夜间入坑道休整;敌人的飞机大炮轰炸时入坑道躲避,轰炸停止后出坑道继续战斗;地表阵地被敌人攻占时,就退入坑道与敌人对峙,并及时组织力量反击,重新夺回表面阵地,早上丢失下午夺回,白天丢失晚上夺回,反复拉锯争夺,空前惨烈。
在四十三天的战斗中,志愿军第3兵团15军45师、29师打了前半个战役(10月14日至11月1日),毙伤敌军13000多人,我方伤亡7300余人;12军31师、34师打了后半个战役(11月1日至11月25日),毙伤敌军12000多人,我方伤亡4200余人。在英勇顽强、不怕流血牺牲的志愿军面前,“联合国军”没有占到任何便宜,原本预计伤亡250人就可以攻取上甘岭的“联合国军”,最终伤亡达25400多人,伤亡数字极大地摧毁了敌人的斗志和自信心,让美国人颜面尽失,捞取谈判资本的如意算盘也就此灰飞烟灭。
在四十三天的战斗中,对着步话机高喊“为了胜利,向我开炮”、拉响手榴弹、手雷、爆破筒与敌同归于尽、舍身炸地堡、堵枪眼的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三十八位之多,这种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英雄壮举,铸就了继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之后的、以“不畏强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上下一致,同心协力,团结对敌;高度的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不怕流血牺牲”为主要内容的抗美援朝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引以为荣的宝贵精神财富。
上甘岭战役的惨烈,人们大多是从上世纪60年代初的一部老电影《上甘岭》中感知的,影片中那首动听的插曲《我的祖国》至今传唱了几代人,同时也激励、鼓舞了几代人。当年上甘岭战役的主要参战部队——中国人民志愿军15军45师政委聂济峰将军(开国少将),因为参与指挥了上甘岭战役,所以对上甘岭始终刻骨铭心、难以忘怀。上世纪90年代中期,晚年的聂济峰将军写了一首散文诗,名字叫《一条大河波浪宽》,“当我百皱的胸襟再经历不起几度残阳尽染;当我如霜的鬓角再迎接不了几度劲风挑战,在这连苍鹰也会铩羽的古稀年华,我仍想啊,为共和国的一代年轻朋友,引吭高歌一曲那万古不灭的主旋律: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的诗句,深情地表达了一位亲身参加过上甘岭战役的老兵对那段峥嵘岁月、那场烽火硝烟的怀忆,
应该说,发生在七十年前的这场抗美援朝战争,影响和阻滞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以致于后来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台湾至今一直孤悬海峽对面,成为中国人民的一块心病。但是我们坚信,随着祖国的日益强大,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不论是用文统还是武统的方式,台湾问题终将会得到彻底的解决,我们一定会欢欣鼓舞地迎来大陆统一台湾的那一天。

发自于对历史的敬畏和对英雄的敬仰,在所有参加上甘岭战役的志愿军部队中,有一支部队在此不能不隆重地提到,因为这支部队与笔者生活的织金县有着一段载入史册、无法抹去的历史渊源,这支部队,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兵团15军45师135团,而135团则是整个上甘岭战役中打得最惨烈的一支部队,全团9个基层连队有8个投入到一线战场,几乎拼光耗尽。其三营七连二排长、“一级战斗英雄”孙占元烈士在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打响的第一天,在毙敌80多人后,光荣牺牲在上甘岭597.9高地;二营六连通讯班长、“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为了给部队扫清反攻障碍,1952年10月20日舍身堵枪眼,也光荣牺牲在597.9高地。 而这支英雄的部队,也就是1950年5月18日第二次解放织金县城的、县的相关史料所称的“解放军135团”,全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四兵团十五军四十五师一三五团,入朝后划归隶属于志愿军第3兵团。孙占元烈士当时就是这支解放织金的部队中的一名班长。
1950年1月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五兵团第17军50师149团1营,配合接管贵州省地方政权的五兵团“西进支队”之织金县委、县政府班子和平解放了织金。原县国民参议长李名山等地方实力派不甘心失败,与国民党留下的残余势力相勾结,网罗周边普定、郎岱、纳雍、水城、安顺、清镇、平坝等地的土匪、地主和流氓恶霸,拼凑起“八县反共总指挥部”,自任“八县总指挥”,发动叛乱,凶残地杀害我地方干部和农会积极分子,严重威胁新生的人民政权。为了肃清匪患,恢复政权,从广西入黔不久的解放军135团,奉命于1950年5月上旬从郎岱(今六枝)进入织金县,对李名山匪帮进行清剿。1950年5月7日,经过充分的战前准备,135团开始围攻李名山盘踞的老巢熊家场四方洞,经过激烈的战斗后,在解放军强大的军事攻势和政治攻势双重压力下,5月15日,匪首李名山率余匪47人出洞就擒。随即,135团押解着李名山等匪众向织金县城进发,于1950年5月18日攻破县城,第二次解放了织金。解放县城后,135团汇同织金县地方政府,在全县迅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剿匪斗争,消灭了大批土匪,7月初在县城大府头宣判枪毙了李名山、田振武等一干叛匪头目,为织金人民作出了重大历史贡献。135团在织金县前后驻防了3个多月,1950年8月中旬与141团换防后离开织金,移驻四川。后于1951年3月从四川入朝参战,参加了后来的上甘岭战役。
俗话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由于喜欢翻阅地方史志,135团这个番号二十年前就引起了笔者的关注,只是没有想到135团与抗美援朝、与上甘岭战役会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当然,这种密切的联系也包括了织金县,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织金县各界群众积极捐款捐物,支援抗美援朝;织金县的众多有志青年,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涌跃报名参军,赴朝参战,保家卫国,据相关史料记载,1951年,织金全县共有1025名青年参军赴朝,据不完全统计,李正荣、张宗琪、丁垂耀、张树年、余发荣、宋玉林、黄贵福、陈国荣、杜元中、韦仕斌、张兴全、张朝珍、张志才、吴述安、张青山、何学文、宋文凤、杨德高、余仲林、张少文、李德祥、李明凤、李前意、蔡绍奎、袁明发、王景朝、宋文举、陈禹伦、卯荣昌、周华松、彭于安、卢启模、吴少明、王洪才、黄银富、陈开明、杨余辉、熊仁义、邓永昌、宋玉才、陈光荣、秦金义、周天荣、张金全、刘丙仁、陈俊武、卢启昌、熊绍周、陈树云、张怀祥、胡明、孙绍孔、李厚玉、李德明、郭俊、周启文、郭祥华、李绍明、杨绍银、石顺和、雷福全、张达昌、刘四海、彭寿先、马绍奎、刘银龙、何国平、陈明武、叶志邦、刘俊明、林仁山、方士元、郭太祥、曾佳荣、李发军、李良能、彭朝林、卢启贵、潘绍义、罗德明、梅少奎、梁德荣、陈开勋、李龙华、曾义生、张少宣、郭桂勋、杨士禄、苏少恒、孙克明、王正达、彭志友、徐发银、林焕忠、张槐荣、张青凤、罗开元、陈绍文、罗成友、赵丙清、杨华、李达明、王龙鞠、孟大权、谢华恩、龙兴祥等106位已经去世和健在的、有资料可查的老前辈,就是这1025位织金籍抗美援朝老兵中的一部分,其中的张宗琪、黄贵福、卯荣昌三人,就是亲身参加了上甘岭战役的、与黄继光、孙占无同一个团的135团的老战士。而且这1025人当中的近百人,入朝后再也没有返乡,而是把鲜血洒在了朝鲜的土地上,把生命献给了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其中的谢华恩、龙兴祥、孟大权三位老兵至今仍安葬在辽宁省锦州市烈士陵园。此外,织金籍的两位参加过1944年滇西“松山战役”、打击过日本侵略者的抗战老兵肖光明、方顺华,当年也随各自部队入朝,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可以说,织金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在这场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中,是作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的。也因为英雄的135团在织金历史上曾经的存在,所以笔者想借此把135团与织金、织金与上甘岭这个看似不相干、其实很相干的历史的实情迷底介绍给大家,以此铭怀135团与织金县70年前有过的那段不解之缘,铭怀参加过抗美援朝的所有织金籍先烈和先辈们。
历史不该被忘记。作为生活在当下和平环境中、安享着幸福生活的国人,我们当永远记住抗美援朝战争,永远记住抗美援朝战争牺牲的英烈,永远记住所有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志愿军将士。
2021年3月18日于织金
注:文中部分数据资料,来源于《毕节地区志[军事志]》、《织金县志》、《织金文史资料》、《回顾织金解放》、《织金儿女在朝鲜》等文典。
温馨提示: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