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秀贤:天公不惜性情人
文/李秀贤
1
陈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字鹤寿,江西省修水县人,是中国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他家学渊源,祖上是源远流长的义宁陈氏;祖父是晚清政治家陈宝箴,曾官拜湖南巡抚,是清末“新政”的改革者,著名维新派骨干;父亲是民国著名诗人陈立三。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日军直逼平津,他父亲义愤绝食,溘然长逝。
陈寅恪多次游学海外,眼界扩及东西洋,学贯中西,成就卓越。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文史大师梁启超说:“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总共著作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可惜的是,陈寅恪中年以后疾病缠身,先是目盲,后又膑足,但是,他一直爱国敬业,性情耿直。晚年,国家给他安排了助手,在助手的鼎力相助下,他坚持历史、文学、宗教等领域的学术研究,成果斐然。
说来,才疏学浅的我,是不够资历也没有水平品评陈寅恪的人生经历和学术成就的,但景仰之时,总觉得是天妒英才,天公不惜性情之人,而感慨万千。陈寅恪的诗中写到:“天其废我是耶非,叹息苌弘强欲违。”他也觉得天意令其残废,做手术不过是逆天而行,所以终究没有成功。他很无奈,但也坦然面对,自叹:“闭户寻诗亦多事,不如闭眼送生涯。”我夜读之时,感慨不已,以诗为叹:
渊源成就亦凡身,尘世难容君眼神。
国有英才真万幸,天公不惜性情人。
![]()

2
牛年春节期间,海南没有发生疫情,但“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防疫措施很严谨。过年不能太多的走动,因此从网上购书,打算啃书过年,自找乐趣。
我购置的书目不少,与陈寅恪有关的书就有两部,一部是胡文辉先生编写的《陈寅恪诗笺释》;另一部是陈寅恪晚年创作的《柳如是别传》。选购《陈寅恪诗笺释》,是因为自己喜欢古体诗又推崇陈寅恪“以诗文证史”的学术理念;选购《柳如是别传》,是因为十分的好奇,为什么一代文史宗师为风尘之钱柳情缘立传?其实,这两部书都有同一样的话题,因为《柳如是别传》是“以诗文证史”的范例。
我就是想,通过阅读与陈寅恪有关的书籍,试着思考一下陈寅恪“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的思想内涵,然后羞涩地说说自己的感受。但是,逐句通篇地阅读,也很难进入陈寅恪先生的心境。也许他的心扉,只为他的学术打开,“闭门”静心做学问,就是他的“自由”和“独立”。正如他的诗中写到的:“闭户高眠辞贺客,任他嗤笑任他嗔”“人间不会孤游意,归去含凄自闭门”。
我手捧书卷,因景仰之情而感觉百般亲切,而深思之时又不好过多的想象。以诗为记:
久经景仰万般亲,逐句通篇已几轮。
笺释难明诗史意,深思恐乱圣贤人。

![]()
3
陈寅恪治学严谨又非常有个性,公开表明“四不讲”: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他潜心学问,不求显达,在悼念王国维的悼词中提出“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的观点,并一直追求“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境界。我个人理解,陈寅恪所说的应该是学术上的“自由”和“独立”,因为只有“自由”和“独立”,学术上才能更好地创新和发展。他工作严谨,生活朴实,没有思想上的放纵,也没有自由主义的个人追求。他执守的应该是做人和学术上的良知。执守良知形成了他的个性,而豪情壮志又激发他长吟浅唱,那怕是寂寞时也吟唱不休。
我觉得一个人执守良知又形成自己的个性,真的不容易,正如陈寅恪的诗中写到的“自由共道文人笔,最是文人不自由”。以诗为赞:
坚持不讲为求真,独立自由可创新。
执守良知成个性,豪情壮志任长吟。

![]()
4
之前也读过陈寅恪的一些书籍。他的文集中读过《读书札记一集》、《读书札记二集》、《读书札记三集》等,体会过他“读书不肯为人忙”的心境;他专著中读过《元白诗笺证稿》,对他“以诗文证史”的学术理念有所体会。我也读过刘斌编写的《寂寞陈寅恪》,对他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品质有了一定的感悟。他寂寞而怀旧,感叹着:“读史早知今日事,对花犹记去年人”“惆怅念年眠食地,一春残梦上心头”;他也有心花怒放之时,感慨着:“灿灿池荷开正好,名园合与寄吟身”“花前杖策听莺语,清兴来时妙句成”;他求真向善,以书为伴,独创诗文证史,专心致志,感受着:“天赋迂儒自圣狂,读书不肯为人忙。平生所学宁堪赠,独此区区是秘方。”以诗为感:
求真向善显精神,独创诗文证史新。
寂寞人生书为伴,埋头不觉有佳邻。

2021年初春于儋州那大

![]()
作者 简介:李秀贤,字开璜,男,海南省儋州市人,海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知者理事”撰稿人。一直从事学校的管理工作,闲时勤于读写。出版的著作:《口占成诗》(湖南人民出版社)、《随心说事》(香港新闻出版社)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