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荆树的故事
文/郑志俊
紫荆,枝干丛生,花发无常处,缘干附枝,上下遍布,又称满条红。春日先叶花开,细无瓣,呈深紫色,一簇数朵,花梗短而不见,故枝被风动,花朵摇颤不自胜,若有软丝相系。紫荆叶,略呈圆形,表面光泽,叶柄红褐,花纹蝶形;报春她来早,枝干均着花。“紫荆虽非奇卉,然亦点缀春光之妙品也。”但应特别关注的是,紫荆用来比拟亲情,象征兄弟和睦、家业兴旺。
《梁·吴均·续齐谐记》载:“田真,京兆人。兄弟三人,共议分财,生货皆平均,惟堂前一株紫荆树,共议欲破三片,明日就截之。其树即枯死。真往见之大惊,谓诸弟曰:‘树木同株,闻将研,是以憔悴,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胜,不复解树。树应声荣茂。兄弟相感,合财宝,遂为孝门。真仕至大中大夫。”
故事的主题是反对分裂,主张家庭和睦,兄弟团结。故古人称紫荆为“团结树”和“兄弟花”。炎黄子孙,情有独钟。
唐徐坚《初学记》:“古有兄弟,意欲分异,出门见三荆连根,接叶连荫,叹曰:‘木犹欲聚,况我兄弟而欲殊哉!’还为雍和。”
宋元之际,阴幼遇《韵府群玉》载:“田真、田庆、田广欲分财,堂前紫荆树花叶茂盛,议砍为三,晓即憔悴。真叹曰:‘人何不如’!遂不分财。”
礼泉古属京兆尹(郡、府),而“田真墓在谷口(古礼泉县名)废县有碑。”清乾隆时学者孙星衍在参编《醴泉县志》时考证,田真、田庆、田广为礼泉人,且列田真为“乡贤”。《礼泉十二景》第一景即“紫荆奕叶”,象征团结和繁荣。因此说《梁·吴均·续齐谐记》所记载的兄弟花故事“根”在礼泉。
唐诗人韦应物吟紫荆:“杂英纷已积,含芳独暮春。还如故园树,忽忆故园人。”元稹诗:“庭中栽得红荆树,十月花开不待春。直到孩提尽惊道,一家同是北来人。”
一千多年来,紫荆名重天下。人们都在院内栽植紫荆树,寓意全家团结礼让,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
香城正花雨,,庄野注叶云。1997年7月1日,东方明珠香港紫荆吐艳映日让红。余曾高唱《喜迎香港回归》:“霜凌雪侮越百载,龙吟虎斗始还家。齐心共仰五星旗,携手玉振紫荆花。”香港特区区旗中间配有五颗星的动态紫荆花的图案红旗代表祖国,白色紫荆花代表香港,紫荆花红旗寓意香港是祖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并将在祖国怀抱中兴旺发达。花蕊上的五星象征香港同胞热爱祖国花、旗分别采用红、白不同颜色,象征“一国两制”。
故事发生的地方,就在今天礼泉烽火镇孙家河村。村里有一处叫“打鼓台”的高地,就是当年田家打鼓通知家人吃饭的地方。《续编醴泉县志稿,杂记志》载:“邑东乡土洞村杨家,池旁有一石,立方形,高约四尺宽二尺,上镌像似人形,剥毁过甚,相传为田真灶神。”秦腔传统剧目《紫荆树》,又名《打灶分家》,就是清初有人将“紫荆奕叶”与田真三兄弟分家,二婆娘闹打灶神联系起来编成的喜剧,历清朝、民国,仍久演不衰。现在勤劳勇敢的礼泉人,象“紫荆奕叶”一样,团结一致,奋勇争先,不断创造出更大的辉煌。醴城花香,引凤来仪。滔滔泾渭,流传着紫荆花美丽的传说;大江南北、黄河两岸,谱写着紫荆花动人的乐章,五十六个民族正高举五星红旗在开满紫荆花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愿世界充满爱,紫荆花呵——炎黄子孙永远钟爱你!
注:此文择自郑志俊先生所著《自昔於兹出醴泉》一书之中。文中所讲的故事和传说的土洞村东围墙处,唐贞观时代曾居住着一田姓大户300余口,打鼓开饭的故事相吻合,且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生产队在村东(和孙家河接壤)起壕、平整土地时,挖掘出有唐代的砖瓦、铜镜、古币等遗物,还有田家井、窨子的遗迹。所以,此文收载书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