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杯传奇(之十六)
蓝白领
在七姨娘回家后,王老爷闷闷不乐的这几天里。王狗儿带着六姨娘上省城告状,才稍微有点儿转机了。他终于攀上了高枝儿,上面立即派捕快捉拿反贼王继明,王狗儿的一颗心才放回肚子里。

原来王狗儿带着六姨娘上省城告状,刚好省里抚台大人姓王,一向信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信条。只希望自己治下一片祥和安静,不出什么乱子才好。他十分看重尊卑有序,上下级关系森严。按王抚台地话说,不这样就会出大乱子的。

因此,他见王狗儿越过县官,直接上他这里告状心生不满。况且还是下人状告主子的,在他看来,这叫犯上作乱,家仆不是应该忠于自己的主子吗?而且,他早瞧见王狗儿与自称六姨娘的女人眉来眼去,根本不像仆人与女主人的正常关系。他推测此二人必有奸情,怕暴露了,因此合谋要害自己的主子。王抚台生性痛恨这种恶人先告状的丑恶嘴脸,又见苦主也姓王,是自己的本家。俗话说得好,家门,家门,八百年前是一家人,因此他有意为本家遮挡一二的。

王狗儿说:自己老爷是前朝朱姓余孽,自己不好隐瞒。王抚台就笑着回答说:现在是我朝乾隆爷时期,根基早以稳固,有个别朱姓人家有什么要紧。王狗儿又说:我家老爷私藏前朝镇国之宝九龙杯,也就是祠堂作香炉用的小石钵儿。王抚台听了哈哈大笑起来道:狗奴才,明朝稀世的镇国之宝,怎么可能是一个笨重而无用的小石钵呢?莫非你胆敢戏耍本抚台么?王狗儿又接着说:我家老爷写有反诗,是要反清复明的。王抚台一听写有反诗,这才收敛了一下,知道乾隆皇帝对臣下的忠心十分看重,爱搞文字狱,稍不注意就会人头落地了。因此就发问道:你可有证据。王狗儿只好念出自己发现的反诗:

浊眼昏花老将至,
掌灯夜读光明时。
旧清老帐家业衰,
何时重振大明天。

念白完,王狗还呈上了六姨娘从王老爷那里偷出来的祖传诗集儿。早有小斯从王狗儿手中接过,呈递给了王抚台。

再说王抚台翻开一看,果然是明朝皇家血脉,也注明了明朝镇国之宝就是朱元璋讨米时用来当作饭碗的小石钵儿,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冷气。王抚台又接着看,一下子被诗文吸引住了,因为王抚台是康熙年间的文科状元,天生对诗文有说不出来的喜爱。而且这是孤本,从未传世的佳作,再加上当代化名王姓的家主王继明更是天大的才子。王抚台心里顿生爱才之心,有心周全他一二。因此把脸一沉说:有关王狗儿状告家主王继明作反诗一案,有待本抚台调查清楚再作定论,现在诗集作为有力证据,收在本衙内查证,退堂。左右一声吆喝,退堂。也不管王狗如何叫唤,两个公差上前,叉起跪着的王狗儿丢在衙门外。这边早以吓怕了六姨娘,连忙屁滚尿流地跟了出去。

王抚台更加郑重地告诉手下,以后不许王狗儿上堂来告状了。再说王狗儿几次又进衙内来想继续告状,都被公差阻挡住了。实在没得法,就狠狠心一咬牙,拿出八百两银子,几乎是自己全部家当的大部分,卖了京城第一状刘大品的状纸。

话说刘大品本是雍正王朝时的进士,因为与年羹尧有些扯不清理还烂的关系,被罢了官贬为庶人,终生不录用。说来,刘大品也真实冤枉,他与年羹尧的关系是这样的,他儿子的老婆的八大姑的女婿的哥哥的儿子与年羹尧远房的一个本家妹妹的孙女结为了夫妻。在年羹尧风光之时,没沾上什么光,但在年羹尧抄家之后,却受到牵连,白白丢了官职。在那个树倒猢狲散,落井还下石的年代,保得一条姓名,也算万幸,许多人因为年羹尧一案,丢了性命家破人亡呀。刘大品罢官之后,穷困僚倒之时,帮人代写起了状纸。只因刘大品曾作过知府,熟知一切官场的门门道道。用他写的状纸,在他的点拔下打官司的人家十有八九会赢。因此名声大振,被民间尊为京城第一状。他的润笔费也水涨船高,从最初的一两银子,涨到几百上千两银子不等。

王狗儿见几次告状不成,也只好走京城第一状刘大品的门路。不惜花了八百两银子,买下刘大品的一份状纸来。王狗儿几次拿了刘大品的状子到各个大小衙门去告状,因为王抚台打了招呼,在他冶下,没人敢接王狗儿的状子。倒底八百两银子没白花,王狗儿见没人敢受理他状告家主王继明的状子,只好求助于刘大品指点迷津。

刘大品眨吧眨吧眼晴说:看来你得尽了抚台大人,在他治下,是没人敢接状子的。除非你上京城告御状。王狗儿说京城离得太远,人生地不熟,更难办成这事儿,况且自己的盘缠也不多了。去京城那么遥远,娇滴滴的六姨娘断然是不会去的。到时,没有人证,也很难打赢官司了。刘大品想了一会儿,一拍大腿说:有了。合该你老兄走运发大财。等搬倒了你家老爷,家产还不都是你的了?昨天听我从前官场上的朋友说,和坤大人派下暗查九龙杯的亲信李鬼来省城了。

说完这句话,刘大品咬着王狗儿的耳朵说:你应该如此如此这般这般才行,保证你状告成功,一炮震天响,轰得你家老爷去见阎王了。只见刘大品的一番话说得王狗儿眉开眼笑,点头如鸡啄米,对刘大品所说的话言听计从。但是不知,刘大品为王狗儿定下什么锦囊妙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