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消费无处不在,大到购房买车,小到柴米油盐。而在消费的过程中,很多人都遇到过“糟心”事,有些人选择忍气吞声,有些人则选择积极维权。一年一度的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即将到来,市民遇到的消费问题及消费建议,以提醒广大消费者谨慎消费、明白消费,提高维权意识。
特别提醒:(一)
1.理性消费适度充值。面对打折和优惠,消费者应根据自身实际经济情况和生活需要,理性地选择办卡、充值,每次充值金额不宜过多;谨慎选择使用周期过长的预付式消费项目,以免因使用时间过长,遭遇商家因经营不善、资金链断裂、卷款跑路等情况,造成个人财产损失。
2.充分了解慎重选择。在办卡或充值前,消费者应尽量通过多种途径了解经营者的经营状况和市场信誉。尽量选择市场信誉好、经营状况好的企业,不能因商家优惠幅度较大而忽视了潜在的风险。
3.细化约定阅读合同。在办卡或充值时,要仔细阅读合同,对没有合同的或者书面约定过于简单的,要把和商家的口头约定以书面的形式固定下来。在合同或书面约定中应明确预付式消费卡的使用范围、有效期限、退款条件、违约责任等细节,对退款、转让等限制性条款要引起重视;对于不公平、不合理的霸王条款,要当场拒绝;不能用口头约定代替书式合同,以免日后发生消费纠纷无据可依,给维权带来困难。
4.保存证据及时维权。消费者应妥善保管好预付款凭据、合同等证据,每次消费完后,要求商家提供单次消费凭据,及时核对卡内余额。当发现商家情况异常时,可及时向市场监管部门或者有关行政部门咨询或举报。
特别提醒:(二)
1.装修应选择正规的家装公司,切勿与没有资质的个人签订装修合同。即使是熟人介绍,也不要仅作口头约定,免得发生纠纷时“口说无凭”。
2.一些商家经常推出低价家装套餐来吸引消费者,但装修过程中则以面积过大、套餐仅包含一个卫生间等理由要求增加工程款,设置消费陷阱,并以停工或仅进行部分装修等方式制造障碍,让消费者猝不及防。因此,在签订合同前应认真阅读合同内容,特别是约定包工包料的家装合同应明确包什么工包什么料,具体到服务价格和材料的品牌、材质等,防止施工方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也避免装修过程中发生分歧。
3.合同应当约定付款方式、验收方式及违约金条款,尽量不要约定一次性提前支付工程款,付款时间应当与施工进度基本同步,同时水电工程等隐蔽工程应分阶段进行验收,防止装修队收到主要款项后提前离场,损害消费者利益。而违约金条款应当明确可计算,而不是仅约定“由违约方承担违约责任”等模糊字眼,以免在发生纠纷时消费者难以举证。
4.应注意举证。在装修施工过程中,若承包方未按合同约定施工,消费者应当通过拍照、摄像等手段对现场进行证据保留,并及时向承包方进行书面通知,要求停工并整改,发生纠纷后相关证据也能够作为主张权益的重要凭据。编辑:王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