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天铸老师书法)
图源网络
主编:姚京平

酒柜里的酒
文/兰光武
酒柜里有瓶“杜康”,三国时的曹操曾感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传说是最早酿酒的人。
(图片由兰光武老师提供)
还有一瓶“盛世唐朝”,那是家乡的酒,是万州“诗仙太白”的极品。唐朝盛世,出好酒出好诗,出诗仙出诗圣。李白到万州来过,有一座山岩为了纪念他叫太白岩,有一种好酒为了纪念他叫“诗仙太白”。这瓶“盛世唐朝”有个特点,酒瓶里有个李白喝酒的塑像。
还有一瓶“河套王”,黄河百害,为富一套。河套平原,塞上江南,这是用黄河之水酿出的好酒。
还有一瓶“二锅头”,是北京的酒,据说是酒酿出来的时候,掐头去尾留中间,所以叫“二锅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随女儿北飘后常喝这种酒。
还有一瓶“五粮液”,出自四川宜宾,用金沙江,长江和泯江三江之水,用大米,糯米,高粱,玉米和小麦五种粮食酿制的美酒,香飘四海。我当铁路工人就是在宜宾的珙县,那时“五粮液”八元钱一瓶舍不得买,而今一千多元一瓶,更是可远观而不可近喝焉!

还有半瓶“茅台”,“茅台”是用流经贵州赤水河的水酿制的。当年红军“四渡赤水”时曾路过茅台镇,喝茅台的酒振奋精神,用茅台的酒搽洗伤创伤,“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红军从此走上胜利的征途。尼克松访华喝的是茅台酒,喝出了“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的智慧。

女儿那年到美国求学,在纽约拜望了女儿母亲当年万州商校的同学李光俊,李叔叔一把锅铲闯天下,在美国打拼了三十年,而今子孙都在美国定居,还在帝国大厦旁开了“大四川”饭店经营川菜,远近闻名。女儿她们去正好是中秋节,“月是故乡明”,菜是乡味好。李叔叔在他的“大四川”用“茅台”、川菜和月饼盛情款待女儿和她的同学们。“茅台”在美国真的多且价格便宜。“茅台”而今几千元一瓶,乡下人喝的是几元钱一斤的散装白酒,一瓶“茅台”的钱够他们喝一年的酒了。它乡也有烈酒,它乡也有问候。火候握的世界小,锅铲铲出“大四川”。万般岂有读书高,行行出状元。那瓶“茅台”没有喝完,女儿把剩下的半瓶带回北京。我在上面贴写了纸条,“求学美国归来,带回半瓶茅台。勤奋传为佳话,难忘赤子情怀。”是啊!改革开放,园了多少人的梦哟!
我的婆婆苦了一辈子,平都是喝的都是最便宜的散装白酒,婆婆含辛茹苦把我们四姊妹带大。婆婆八十岁去世,在婆婆诞辰100周年的时候,我用“茅台”在婆婆坟上跪祭,含着眼泪轻声地说“婆婆喝酒”。
(图片由兰光武老师提供)
酒柜里有一瓶女儿结婚时的用酒,酒名叫“荣华富贵”,荣华富贵是喝不出来的,幸福生活还要靠奋斗。还有两瓶母亲八十岁时特制的红酒,酒瓶上有母亲观看奥运会时的留影,我写了一段话“喝了母亲的寿酒,豪气胸中有,勤能补拙需图强,忠厚传家久:喝了母亲的寿酒,仁义记心头,常怀一颗感恩心,山高水长流!”母亲到北京看过奥运会的闭幕式和一些场馆的比赛,女儿是奥运会的志愿者,奥运会园了中国人的梦,也园了母亲到北京观看奥运会的梦。
酒柜里还有一些杂牌的酒,在超市卖十多元钱一瓶,还有用枸杞泡的酒。这是我平常伴花生和胡豆喝的。那些年月,酒要凭票,老一辈人喝的是“五家皮酒”和“蔗皮酒”。下乡的时候,到了栽秧和割谷子的时节才供应二两酒,叫“栽秧酒”和“搭谷酒”。当铁路养路工的时候,有一位养路工区的班长托医院的朋友搞了一瓶酒精,还收藏在箱子里,等夜深人静的时候,拿出来往杯子里倒一点,再兑水当酒喝,过个瘾,解解乏。在人们温饱都还没解决的时候,哪里有好多粮食酿酒哟!
望着酒柜里的酒,感慨万千。有酒喝了,又想起老年人常念叨的话,“毛毛雨打湿衣裳,杯杯酒喝垮家当”。酒喝醉了要出洋相,老年人还常告诫,“当喝三杯,只饮两寻”,“淡酒多杯也醉人哟!”而今,生活好了,喝酒不成问题了,逢年过节喝点好酒也容易了。喝到高兴时,吟两句李白的“将进酒”,不亦乐乎!
酒柜里的酒哟,藏着多少苦辛,藏着多少故事,藏着多少风流。
作者简介:兰光武 在长江边上长大,当过知青下过乡,后来到铁路上工作。现随女北漂带小外孙,偶有诗文,喜从中来。
主播简介:陈凤珍 (网名:夜空的星),生于北京,高级工程师,原从事工程技术及管理工作,现已退休。喜欢:朗诵,唱歌……愿用声音传递温暖和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