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改革开放40年来,浙商、粤商、鲁商、苏商等等北上广深尤其是华南沿海的商人拔竿而起,市场经济风生水起,扭转乾坤,世界为之瞩目中国,然而,陕商在哪里呢?
陕西省商洛市政协副主席王书政先生的儿子博学多才,以笔名写的这篇探索陕商的文章值得推荐和转发!
围炉烹茶,闲聊泾河。今天我给大家聊点不一样的。
明·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有载:商之有本者,大抵属秦、晋与徽郡三方之人。陕西在经历了关陇集团的撤出,多方势力割据的数百年后,异军突起重现辉煌。陕商也随着时代的洪流,在明清时期掀起阵阵巨浪。背后凭借的不仅仅是天时、地利、人和还有这个把陕商推至时代顶峰的复杂网络,下来就由浩子给大家抽丝剥茧,聊一聊:
陕商三张大网之《秦国遗产》
秦人善商,由来已久。早期,秦人混迹于周人与西戎人之间,进行物质交换,也为周人交换来了重要的战略物资——马匹。“烽火戏诸侯”之后,周平王向秦襄公许诺,如果秦人能够赶走犬戎,光复宗周故地,那么这些故地就统统赐予秦人以为建国之用。自此,秦人以王朝复仇者的角色定位被推上了历史舞台,并通过一代代秦人的努力经营,奠定了一个属于秦人秦国的全新局势。
“(秦襄公)七年春,周幽王用褒姒废太子,立褒姒子为适,数欺诸侯,诸侯叛之。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郦山下。而秦襄公将兵救周,战甚力,有功。周避犬戎难,东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与誓,封爵之。襄公于是始国,与诸侯通使聘享之礼。”
——《史记·秦本纪》
中国地理环境复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阶梯状分布,且多山地、高原、盆地。古代的科技力量并没有那么发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是现代的神话,我们今天习以为常地域间的物物交换,在古代只存在于想象之中。
然而,大自然的巧妙就在于,它总会在山重水复的阻碍处,留下柳暗花明的 “通道”。这些通道连接着板块与板块、地域与地域,让貌似封闭独立的空间,默默勾连焕发生机。
古往今来,人们从一个地域到另一个地域,往往有固定的路线,这些固定路线并不是人走的多了便有了路,而是大自然“地理构造”预先敷设的 “通道”。这些“通道”大多由河流冲刷堆积而成,河谷自然而然地成了地域间互动的最好通道,秦国很好地开发了大自然的这些通道。
更具体的讲,这些“通道”首先是可以行军走马、运送辎重的,需要恰当地开阔,不能太过陡峭,兼顾流通的同时还得控制流量。想想,这简直就是物流学和交通运输学的核心学问啊。
自古以来中原王朝所处的东亚大陆,是由印度洋板块、 西伯利亚地台板块、太平洋板块三个板块拼接而成,以农耕为立身之本的中原王朝享受着太平洋板块独特的地理和气候环境带来的种种馈赠。并以此为温床,孕育绵延着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
然而,其他两个板块的种群就没有这么幸运,因为地壳运动印度洋板块被积压抬升,西伯利亚地台板块不断北移,缺少来自海洋水汽的馈赠和土地的贫瘠,迫使他们只能通过板块与板块之间一些固定的通道与身处太平洋板块的富饶中原王朝进行最初的贸易,并以此与中原文明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河西走廊-渭河河谷”就是这些板块间天然形成的文明大通道,不仅实现着板块间物质的生产和交换,也护佑着中原文明免受其他文明的侵扰。当然,也成为了了秦人的天赐之礼
秦人的骄傲
西盘犬戎,北伺匈奴,南卧巴蜀,东踞列国。这就是当时的秦国,那个年代没有任何一个国会高看一眼的秦国。可就是这么一个“土包子”,北拒匈奴,南征巴蜀,西媒犬戎,远交近攻,猥琐发育。
地理上,关中雄踞东亚三大板块的交汇处,既有河西走廊连接着九州之外,又在华夏文明的战略高地上,俯瞰大地。
史学家对历史的书写,好似会故意忽略掉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地理。大家仿佛都沉浸在当年涿鹿天下的故事叙述上,却很少有人注意到秦国一统六国的必然。只是在秦国完成大一统后,所有人才恍然大悟“得关中者得天下”。
关中地区依山傍水,不仅沃野千里是名副其实的“天府之国”,还易守难攻。这个由渭河和泾河冲击形成的狭长河谷,使得所有盘踞在关中的政治力量只要用少量军队扼守住河谷东西的两个口子,就足以保卫自己。因为就算有百万大军攻打关中,关中人只需要区区二万人就可以抵挡。“百二秦关”的说法就来源于此。
关中地区的北面是覆盖着厚厚黄土的黄土高原,南面是高大巍峨的秦岭山脉,中心地区则是一个由黄河的支流渭河和泾河冲击形成的狭长河谷。整个关中,中间宽,两头窄,像极了悬挂在中华大地西北角上一个邪魅的笑。笑意包裹之下,关中这片土地上的秦人,居高临下窥伺着中原大地。
一统天下的游戏
虽然中国的地理区域很大而且复杂,但是由于中华文明是一个以农业灌溉为基础的农耕文明,农业生产对气候和地形有很高要求。所以,在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内,中华文明只能在这块九宫格内完成文明的传承和发展。
尤其是四个角,每个角的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至少有三面都存在山地、高原或海洋等天然地理边界。古往今来,在“天下”这个九宫格游戏里,只有运用好“守角”和“占边吃角”的策略才能在游戏里取得最终胜利。
关中依靠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特性,展示出了惊人的战略优势。以关中四关为核心的大“通道”连接着一个又一个区域。
东:出潼关通过渭河河谷而接黄河,上通山西,下交中原。
南:出武关通过丹江河谷下汉江直达南襄盆地,挺进中原,辐射长江中游地区。
西:出大散关通过汉江河谷横穿汉中盆地,沿嘉陵江河谷直逼四川盆地。
北:出萧关通过渭河河谷直达河西走廊,上青海道可达拉萨,沿河西走廊继续西行直通欧亚。
更 可通过泾河河谷走泾源一道直达六盘山(宁夏),马莲河一道北上黄土高原;沿洛河河谷北上直达陕北。
另 有子午峪、金锁关等众多小通道连接南北中。
秦国对外的通道,就像一张复杂的大网悬在整个“九宫格”的西北。这些通道,连接着一个又一个“格子”,又作为板块与板块之间唯一的通道,扼于枢纽咽喉之上,往来通达,相交勾结。
玩家上线
秦国通过外交联姻、物质交换、改革变法、兴修水利等等手段在“九宫格”的西北角站稳脚跟,壮大自身。
秦惠王时期,秦国开始了他的第一步棋。借机巴蜀之争,秦惠王采纳了司马错的正确建议,出大散关向南占了汉中这个边,吃了九宫格西南这个角,一举灭了巴蜀两国。秦国也并未荒废这么好的位置,修整通道、兴修水利、改革吏治充分地开发了西南这个角。同时也流传下来了“五丁开山”“李冰治水”...这些民间故事。
司马错的建议,让秦国一步棋拥有了九宫格三分之一的牌面。而这一时期的楚国,虽然还占据着一角一边,优势明显,但在中国大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大势下,已经丧失了这个游戏的绝对优势。
战争游戏就是这样,看的不是你土地够不够大,而是你有没有卡到游戏里的好位置。很显然,秦国已经把最好的位置占据了,不仅利用好了九宫格西窄东宽的特点,还占据了西高东低的地理优势,更利用好了巴蜀不是中原诸侯国的这个BUG,成功的把持着关中和四川这两个最易守难攻的角。
此时,在“天下”这个九宫格游戏里,秦国已经奠定了胜利的基础。此后,在发动统一战争前,秦国又占据了山西和湖北这两个边,其“占边吃角”的打法让大一统已再无悬念。
秦之所以一统天下,除了占据这么好的地理位置,还因为占据开发着一个又一个的“通道”。就我文初所说,“通道”是可以行军走马,运送辎重的,还需要恰当的开阔,也不能太过陡峭,兼顾流通的同时还得控制流量。也就是不能太宽不能太窄,坡度不能太大,也得有关口卡子。
秦始皇的旅行
如果把后世褒贬不一的秦始皇五次巡游的轨迹放到九宫格里,你就会惊奇地发现,他居然是在沿着九宫格的边界巡游!
这样的路线,当然并不是巧合或者随意而为,在后世的地理地质研究中,众多学者给出了真正的答案,这个暂且不进行深入探讨,有兴趣的话,大家可以看下张经纬著的《四夷居中国》第一章。可以想象,在那个年代能制定出这样的巡游计划,是多么的不可思议。
千古一帝,始皇帝,不管后世如何评价,在对天下格局的理解上和奠定中华大地统一格局上看,无人能出其右。
五次巡游,三出函谷关,两过武关,秦始皇拿捏住了中国地理格局下的东西关系和南北关系。通过两大通道,秦国控制着整个中华大地。
逆渭河而上沿泾水而返,他再一次稳固了文明大通道的稳固和安全,为后世开辟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
巡北境沿洛河而返,后令蒙恬伐匈奴,收河南(河套以南),连方城,筑长城,修驰道。奠定了九宫格北沿的绝对安全和关中北上最快通道。
秦始皇巡游,宣德扬威,安宇天下,自然走的是可以通过步撵、马车、物资和仪仗队的通道。另一方面,他似乎也在考察着通道行军的便利与否和辎重的运输条件,以及通道上的兵防关卡情况,这些都关乎秦的根本。事实上,关中对外的这些河谷通道是他骄傲的资本。
秦国遗产
想要搞懂历史,必须把地理知识作为一项入门功课。想要搞懂历史上的商人集团,第一步是掌握古代战争史。因为他们面临着同一个问题,那就是成本。
而地理情况决定着这个成本的大小,运力、运距、运量、运输方式以及安全,决定着一个地方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
秦国通过多年经营,把关中联通整个东亚板块的众多河谷地带升级成快速运兵的通道,也开辟出板块间文明通道上的特有网络。秦始皇通过巡游为后世再次验证了秦国开辟出的这一条条通向各个区域通道的可靠性。这些通道结成的网络,为后世承载着政治、军事、经济的重担,也见证了汉唐的辉煌,最终作为遗产荫庇后世。
陕西商人千百年以来,也凭借着这份遗产,南来北往,贯通中西,以枢纽之便,凭借丝绸之路实现着文明的交流和物质的交换。虽然秦朝已成为历史,但是这份秦国遗产对后世的影响却依然强大。(围炉泾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