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花(散文)
文/王昌宁

“三花”,是指家乡蒙顶山上产的三级茉莉花茶。蒙山茶产于国家茶叶标准化示范区----四川雅安。蒙山植茶始于西汉至今有2000多年历史,从唐代至清末,年年列为贡品进贡皇室。蒙山被誉为仙茶故乡,据史书记载蒙山茶:叶细而长,味甘而清,少饮能祛疾病,多饮能长寿。古人曾留下“扬子江中水,蒙顶山上茶”等著名诗句。
“三花”,是蒙山茉莉花茶系列中的一个品种,价廉物美,深受百姓喜爱,川西一带,特别是成都地区的老百姓有“喝早茶”的习惯,清早走进茶园一声高喊:老板,“来一碗三花”,打破早晨的宁静,街面一下就喧哗热闹起来。前不久,我到成都宽巷子专门体验了一回,盖碗“三花”,真是香雾缭绕,甘甜回味,滋润可口。自我懂事以来就知道,家里来了客人都是以“三花”侍候。每年夏天,傍晚时分,父亲的同事都会聚集在我们家门口纳凉,品“三花”,摆“龙门阵”,我和弟妹们则不停地在旁边上水。父亲的同事谭伯伯,喜欢足球,爱好文学,时常会送我一本《人民文学》杂志,让我如获至宝;程叔叔是父亲单位医务室的医生,我们从小感冒发烧都是在他那里打针吃药治好的;郭叔叔爱好游泳,有时带我们到河里游泳,躺在沙石上晒太阳,看谁的皮肤晒得最黑。几十年过去了,如今在他乡念故乡,从前的欢乐永远不会忘记。父亲是一名卡车司机,同事较多,都喜欢“三花”。每年父亲都会托人买一些好点的“三花”存放在橱柜里,一年四季招待客人。记得我当兵时,接兵排长到我家家访,母亲用“三花”款待,临别时,还用纸包了一些“三花”送给排长,排长坚持不要,说违反纪律,使我父母很受感动。用“三花”招待客人是我家的习惯,喝“三花”,是父亲的嗜好,父亲喝了一辈子的“三花”,后来也成了我的最爱,我也爱上了“三花”。改革开放后,生活条件好了,雅安城内到处都能买到蒙顶山的“三花”、“特花”(特级花茶)。逢年过节回家探亲,临别时,父亲都要到他熟悉的商店为我买几包“特花”带上。如今,手捧“特花”,品着“特花”,都会使我想起一些往事。
那年夏天,我和父亲在雅安汉源县汽车站驻站。父亲开着5吨装的大道奇卡车,每天从车站出发,翻山越岭,经过盛产土豆的皇木乡,到达成昆铁路线上的乌斯河火车站转运食用盐至汉源等地。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我读高中时的最后一个暑假就是在这里度过的。每天早早的起来后,擦拭汽车,检查机油,为父亲泡茶;晚上为父亲洗衣服、打洗脚水等。白天有机会就实习一下驾车技术。那时我长得瘦小,家乡有的人误认为是父亲抱着我在开车,其实不是。大道奇车方向盘在右侧,左手掌握档位。父亲让我开车时,他往右一靠,我也往右一挤,就接过了方向盘、油门、刹车、离合器、档位,我家三弟兄都是这样学会开车的,只是劳神了父亲,我开着大卡车,在行驶中如遇会车或险要路段,父亲会一下子接过去妥善处置。记得有一天清晨,坐进驾驶室准备出车,父亲端着我为他泡的“三花”说:真香,你也来一口吧!整个驾驶室内,空间不大,弥漫着阵阵茉莉花茶香,我喝了一口没有多喝就递给了父亲,父亲让再喝我没从,心想父亲那么辛苦,让父亲多喝点。也许父亲心领神会,接过茶杯说,你今年18岁,明年就高中毕业了,可能还是要下乡当知青哟!管他的,把开车技术学好,今后总是有用的。父亲没有多少文化,16岁学会开汽车,参军随贺龙的部队解放大西南,随胡耀邦赴南充组建川北行署,集体转业留在四川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走南闯北,见多识广,为人厚道。我参军临别时,他告诉我:“谦受益,满招损”,“好男儿志在四方”,为人处世要大方,给予了我很多的教诲,使我终生受益。父亲为我付出太多,而我却为父亲孝敬太少,一直耿耿于怀。父亲病重时,只能插管从鼻子喂流食,四妹精心调拌流食,我每天在家里用保温杯泡一杯“特花”到病床边,一勺一勺的喂他,看着他微微巴哒巴哒的状态,脸上呈现满意的样子,心里是既难受又欣慰。难受的是看他病成这样,欣慰的是他还能吃我喂的“特花”,多么希望他能恢复起来呀!可惜,喂父亲吃“特花”没持续多久,他88岁,寿终正寝。转眼,父亲离开我们已经5年了,今年清明,我要为他呈上“特花”!
天清清,风凉凉,念故乡,常念念不忘。“三花”是香茗;“三花”是乡愁;“三花”是怀念。身在他乡,记住乡愁。

作者简介:王昌宁,四川雅安人。重庆江津作家协会、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