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公务员报考年龄限制,其最大的意义并不在于公务员招考打破年龄限制本身,而在于能够向社会传递不能将35岁作为一个招聘录用的限制。
据某某网络报消息,全国人大代表、编剧蒋胜男建议,取消国家公务员报考35岁以下的年龄限制。蒋胜男称,2007年出台《公务员录用规定(试行)》时,设置了35周岁门槛,这于当时是有特殊原因的。但近年来许多就业单位以此为由,拒绝35岁以上从业者。她表示,工作不应该有这种歧视,最重要的是看人的能力和认真工作的态度。

蒋胜男老师的观点一经报道,立即让众多网友产生共鸣,网友普遍认为35岁以后才会更稳重,更能为别人着想,做事情也更全面。不过,多家教育机构则给“沸腾”的网友泼了一瓢冷水,认为“范进中举”同样不适合当下,“大龄”进机关,依旧不容易。
比如,35岁是公务员体系内的一道坎,这是科员提拔副科的关键节点,超过年龄无法提拔。再比如,很多公检法单位对招考年龄限制在30周岁以下的原因,是基于对于体力、精力的考量。35周岁之后,人的体能精力各方面都有所下降,对工作有一定的影响。就算进了机关,依然有数不清的门槛,身份的转换、心理的落差都是问题,如果不能调整适应,恐怕很难融合到体制内去。所以说,35岁后考公务员,可能只是想象中的美好。
我认为呼吁取消公务员报考年龄限制,最大的意义并不在于公务员招考打破年龄限制本身,而在于能够向社会传递不能将35岁作为一个招聘录用的限制。毕竟,当下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甚至是民营企业,在招录人员时都会参照公务员的招考标准。因此,通过放宽公务员招考的年龄限制,将有助于让社会各类单位打破就业的年龄歧视,这才更具价值。
35岁真的是成年人身体走向衰退的时间节点吗?钟南山院士自19岁考入北京医学院医疗系后,经历了留校任教、上山下乡,下车间当学徒工的磨砺后,才在36岁“高龄”时成了广州第四人民医院急诊科医生。也因为其“高龄”转行的举动,才奠定了他从一名普通医生成长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的道路。
对于追求上进的普通人来说,35岁正是事业的黄金期,思想成熟,工作业务也到了有一技之长的时候。
以笔者从事的新闻行业来说,经历了大浪淘沙般的变革之后,35岁的从业人员具备的技能并不单一,往往能够独当一面。由于有着丰富的采编经验,一些新闻从业人员在35岁时,也能够入选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库,成为相关单位的顾问,对其新闻宣传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
35岁这道坎,以制度的形式固化下来,阻碍了人才的正常交流。试想一下,如果钟南山院士在36岁时也因年龄受限不得调动,他的身份就只能是教师或工人,绝不会成为如今功勋卓著的院士、呼吸病学专家。
打破35岁的招聘限制,将有利于盘活35岁以上劳动力人口的工作积极性,将为我国未来即将步入的老龄化社会加固劳动力市场中流砥柱的力量。
对于35岁又具备一定工作能力的人员来说,招考环节打破年龄限制仅是开了个头,对于具备一技之长或在某些领域有建树的人员,不妨通过人才引进或在招聘时有针对性地考察其专业能力等方式进行选拔。
通过专业性、实操性较强的考试选拔人才,既能让用人单位找到适合相关岗位的熟手,又能让符合条件的35岁以上人员,公平、公开、公正地参加选拔。虽然说“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但我们也应该消除人为的限制,用更灵活的制度手段让金子的光发得更加耀眼和夺目。编辑:(王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