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美文|《漫谈史上秉公执法轶事》作者/徐甡民_【克勒文苑】

作者/徐甡民 系上海市多家知名纸质媒体和
解放日报原《朝花》副刊主编、高级编辑,
曾被聘为市委政策研究室特约研究员
【克勒文苑】智慧美文 →《漫谈史上秉公执法轶事》 作者/徐甡民

【克勒文苑】智慧美文║《漫谈史上秉公执法轶事》作者/徐甡民
古话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可是这基本上是百姓的一厢情愿。别说是王子,就是王府的家丁杀了人,你要将他治罪,弄不好会把自己给赔上。

董宣
汉光武帝时,董宣任京城洛阳的一把手。当时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的家奴仗势逞凶,大白天杀人。依法:杀人者偿命。可是凶犯藏匿在公主家中,官府就是奈何不得。一日公主出门,此人陪乘,董宣闻讯亲自出马,当街拦截。公主怎肯交出凶犯,“保护伞”那可是一种古老的行情。董宣拔剑划地,警告车马不得越雷池一步,然后喝令凶犯下车,当即正法。
公主向光武帝告状,光武帝很是恼怒:这不等于是在太岁头上动土吗?他将董宣召来,下令予以处死。董宣临死求说一句话:“皇帝因为德行圣明而中兴复国,现在却放纵家奴杀害百姓,如此将何以治天下!臣不必等着处死,请求自裁!”说完就用脑袋猛撞柱子,顿时头破血流!光武帝心知董宣有理,急忙令人拉住董宣,让他向公主磕头赔罪,也就算了事。不料董宣却不答应,光武帝遂命太监按着他的脑袋强迫他磕头,董宣两手撑地,挺着血呼呼的脑袋,拼命抵据,不肯就范。光武帝只好对公然抗旨的董宣说:“你个硬脖子的洛阳令,给我出去!”随即,光武帝又赏赐了董宣30万钱,董宣把这些钱全部分给了手下的众官吏。那些本来依仗权势横行不法的高官贵戚,再也不敢嚣张跋扈,京城的百姓却说:“没人击鼓鸣怨,是因为有了董宣。”
治理庞大的国家,管理芸芸众生,必须要讲个“王法”;而为了公正也为正确操作,这王法之所依,就必须是“制”也就是事先预定事后遵办的规章制度。

春秋战国的时候,子产担任了郑国的相国。当时郑国内忧外患,而内忧就是“族大宠多”也就是豪门高官的势力很大。此前,身为王公大臣的子公拜见国君郑灵公,此时宫里的大厨正炖好了楚国送来的一只大龟,香气扑鼻。子公本是个饕餮之徒也就是个吃货,会见美味他的食指就会抖动起来,“食指大动”的成语就来自于此,而郑灵公偏偏不理他这个茬,子公竟将手指伸入汤中,然后再将指头搁嘴里咂味。“染指”一词又是这么来的;这下君臣两人就翻脸急眼了。结果,为了一口王八汤,竟然还是子公先下手为强,把国君杀了。游是可见,当时的郑国乱成了什么样。纷乱衰败之际,子产主持国政,随即展开了一系列的变法改革,其中核心的举措就是推行法治。为此,子产铸造了一只铜鼎,将法纪法规的“刑书”即条文镌刻其上,并将它立于宫门之外,以向世人公开昭示法与非法、罪与非罪的明确界限。子产的刑鼎开创了公示法典的世界先例。但是如此推行法治并且建章立制,却遭到了王公贵族的激烈反对。他们觉得王法本与他们无关,现在刑鼎面前,贵庶一律,这还成什么体统?王法本来在针对老百姓的时候,“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百姓有没有罪,犯不犯法,由当官的说了算,留着其中的自由裁量空间,这又多好办事呢!于是就有人扬言要为此杀了子产,对于这样的威胁,子产说道:“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后世的林则徐据此又写过“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子产为政数十年,政绩显著,社会大治,《左传》成为“门不夜关,道不拾遗”,孔夫子也将子产称为具有“四德”的君子。
法而有制,那么是不是就一定理直气壮、无往不胜了呢?不是的。法大还是官大?甚或是法大还是皇帝大?毫无疑问,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后者为大。甚至历史上有许多自持有制、坚持法大的人物,结果都吃不了兜着走。当然事情碰到明理的君主,也会留下传为历史美谈。

汉文帝时,皇帝一次出巡经过长安城北的中渭桥,本来一路戒严的,却突然从桥下窜出个人来,把皇帝的御马吓得又惊又跳,汉文帝大怒,命人抓住此人,交给了“廷尉”也就是司法部长张释之治以惊驾之罪。张释之审讯人犯,那人说:“我是长安县的乡民,确实听到了清道禁行的通知,就躲去了桥下。过了许久,以为皇帝的车架已经过去,便从桥下出来,没想到正撞上了皇帝的车马。”张释之于是向文帝报告了事情原委,说那人触犯了清道的禁令,应处罚金,然后释放。文帝一听火了:“此人惊了我的马!幸亏我的马驯良,如果是别的马,说不定就把我摔伤了!可是你廷尉竟然只判他罚金释放!”张释之说:“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应该共同遵守的,现在法律就是这么规定的,如果要就此改变,加重处罚,这样法律就不能取信于民。”当然,所谓法制,既然在朝堂之下,也就不是绝对的,这一点张释之也明白,所以他又说得很实在:“如果当时此人惊了驾,陛下您直接让人把他给杀了,那也就杀了。现在陛下既然把此人交给廷尉,廷尉是天下执法的带头人,稍一偏失,天下的执法者就都会任意裁量罪错,百姓就会手足无措。愿陛下明察。”
汉文帝思忖良久,说:“廷尉当是也。”
史书记载:“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
无论如何,法而有制,终是历史的进步,也是历史的必然要求。


>>>>>>>>>>(END)
撰稿:徐甡民
图文/编辑:张凌清/treesea

徐甡民先生新近出版的历史文学佳作《“法而有制”推动历史车轮》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下为本著照片)


徐甡民先生的《古人职场那些事儿》精彩文摘欣赏(如下)


本文撰稿人徐甡民先生简介:


【克勒文苑】智慧美文║《漫谈史上秉公执法轶事》作者/徐甡民
2021-03-08 16:28:29
>>>>>>>>>>>>>>>>END
转载请注明:(来源:浦江头条|【克勒文苑】◇浮世添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