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薪 火
文/杜先锋
大年初一,堂侄隔空给我拜年的同时,发来一个视频。堂哥家宽廠的客厅里,一家人祖孙四代欢聚在一起,正在隆重举行拜年仪式。大堂侄(长子)主持,大堂侄的儿子(长孙)负责现场组织,录像,拍照,燃放鞭炮。先是全家人祭拜先祖;接着,子辈以下拜堂哥堂嫂;再由孙、曾孙辈拜子辈;最后,曾孙辈再拜孙辈,层层敬拜,全都行跪拜礼。平辈之间则互相拱手作揖。接受跪拜礼的长辈向晚辈一一发放红包、压岁钱。活动既庄重又充满喜庆气氛。

必须明确一下,这是发生在现代化都市的故事。
视频里的画面,令我顿生感慨,浮想联翩。如今,随着经济,社会等不断的发展和变化,这些传统的礼仪已经鲜为人见了(更不要说在大都市里了),甚至被视为腐朽的繁文缛节,束缚前进的枷锁。可是堂兄为什么对此依然一如既往地情有独钟?由此,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堂哥是凭借一种什么神奇力量把这么一个大家庭治理的这般井然,凝聚的这般紧密,拿捏的这般祥和?
礼仪是律己,进而是一种规范,是表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堂哥没有太多的文化,甚至连初中都没读完,就进城当了集体企业的学徒工。但他传承了祖辈尚学重礼的血脉,为人谦和礼让,乐意助人,一事当前,先替别人打算,然后才考虑自己。车间的脏活累活他全部包揽。师傅和同事们都夸他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实诚人。工友着急回老家给孩子看病,他把自行车借给其用,自己靠双脚跋涉百里回家休班。他勤奋好学,工作扎实卖力,技术技能噌噌地提升,很自然地在同事中脱颖而出,从班组长,到车间主任,风生水起,仕途顺达,很年轻就成了厂级干部。作为儿子,他对父母百般孝顺。自己舍不得买菜吃,专吃粗粮,把钱和细粮省下拿回家给乡下父母买营养品,吃得,穿得,用得,面面俱到。每逢休班、放假,都要骑自行车回家里,帮年迈的老人干农活,收拾家务,梳头洗脚。老人生病时他寸步不离地守候在床边,端茶,送水,喂饭,无微不致,耐心到了极致。作为丈夫,他与堂嫂举案齐眉,琴瑟和呜,相敬如宾。对于孩子,既疼爱有加又严格要求,丝毫也不娇惯放纵。严格要求他们文明礼貌,乐于助人,热爱劳动,勤奋学习。他的言传身教,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家庭里成员之间长幼有序,温良恭俭让,春风和煦。连新入家门的儿孙媳妇们、女婿们,也深深地被感染、同化,溶入到大家庭其乐融融的氛围中,自觉践行尊老爱幼之礼,奉行衔环报恩之道。
优秀传统礼仪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和发展起来,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我们的精神之源,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志。如果丧失了它,无异于将自己推向灭种的边缘。由堂哥霁风朗月的四世同堂,勾起了我对圣贤先哲们的景仰。从孔孟的“恭而无礼则劳,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到“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从诸葛孔明、刘备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古人的君子之德离不开个“礼”字,这样的思想在他们大脑中根深蒂固,溢于言表,世代传承,故而使得我中华民族成为绵延千古的文明礼仪之邦。现如今,埃及、印度等无数古文明都随着时光流失而流逝,而中国的文明却因为一贯礼尚往来,以德服人,在经历过无数困苦和磨难之后一代一代的延续了下来,礼仪在这其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也可以这样理解,有大汶口文化、泰山文化,泰安方称为泰安;有肥桃文化、左丘明文化、汶阳田文化,肥城才称为美丽桃都,君子之邑。
可见,把精典民族文化传承下去是件很有意义事情。堂哥家拜年的视频,也使我想起了小时候家里过年的情景。除夕一大早,父亲便请出家堂,挂在堂房北墙的正中,用火纸折叠成先祖们的牌位,按序排放在八仙桌上,其前面摆上供品,再点燃香烛。然后站在桌前,面对家堂及诸神位,行三奠酒、三拜九叩礼,祭祀列祖列宗。望着家堂上的画像、供桌上的诸神牌位,心中便油然而生景仰之情。父亲还叮嘱我们,供桌的椅子是不能坐的,那是供奉先祖的座位,坐了就是犯上。黄昏时刻,父亲率领男丁们到祖林里扫墓祭祖,请故人们回家过年。每逢做这些事情时,都有浓浓的仪式感,令人产生神秘地遐想。先祖们一定很帅气,很伟岸,很有本事吧!每参加一次活动,都会加深对已故亲人和长辈们的敬慕、感恩之情。至今回忆起来,饶有味道,倍感亲切,分外温暖。虽然己经进入都市工作四十多年了,在我的身上依然渗透着浓浓的家乡味道。
我们村是个有上千年历史的古老村庄,山青,水秀,人好。自古就有尚贤重礼的好风气。人们邻里守望,和睦相处,其乐融融。文革年代有的地方闹得厉害,村里硬是没出现派性斗争,也没有打砸抢行为。对于所谓的“四类分子”等人员,只是象征性开个批斗会,从未有人格侮辱、人身伤害现象。历来文风盛行,尚学重教。古代曾出过进士、举人、贡生、秀才等优秀人物。现代则更多,仅恢复高考第一年就考上6个大学生。年年都有升入重点大学的。南开、复旦等名牌的也不乏其人。现如今,从村里走出的大学生们,已在祖国建设的不同岗位发挥着重要作用,做出了不菲的成绩,有的还成长为党和政府的优秀领导干部。村庄也建设成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典型。
我们村的发展历史,也印证了明末著名思想家颜的那句话,“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正,心尚礼则心泰,事尚礼则事成。” 被誉为清朝四大名臣的曾国藩,把我国传统文化中礼仪规范视作人生之本,立业之基。其经常告诫家人,“仕宦、商贾之家之衰,皆因家教不严、家风不正所致”。他重视家教、家风的严谨态度为人们所叹服。他要求子女们做读书明理的君子,必须勤俭自持,惯于劳苦,既能过富裕安乐的生活,也能过艰苦节俭的日子,并谆谆教诲他们,“凡是当官的人家,由俭朴变成奢侈很容易,但从奢侈返回俭朴就难了”。连新嫁进门的媳妇也不例外,要求她们经常下厨房做饭,纺纱织布,勤于劳动,不要懒惰。由于教子有方,他的子女们都事业有成。其中长子曾纪泽,诗文书画俱佳,学贯中西,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外交家,在捍卫民族利益方面功勋卓著。
那天放学时,我接读一年级的外孙回家。途中逗他说“姥爷写了首诗,你要不要听?”,他很高兴地说要听。我便背诵起来,“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还未背诵完,外孙便吵了起来,“姥爷骗人,不是你写的,这是宋朝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我在学校阅览室读过!”惹得路人一阵大笑。我心里则是一阵愉悦。我们很欣尉地看到,各大媒体开辟的《经典咏流传》、《诗词大会》、《平语近人》等栏目在广泛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学校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等活动也是风生水起,诵读研学古诗词、文言文等精典作品巳蔚成社会风气,传统文化血液在国人的血脉中汩汩地流淌。文化自信愈来愈成为民族的共识。
客观地看,堂哥既是民族文化的忠实信徒,也是优秀礼教的直接受益者。目前,堂哥堂嫂均已是耄耋之年,依然身子骨硬朗,精神矍铄。全家已有31口人,四世同堂,幸福满满。两个儿子分别是央企、国企的高级管理人员,两个媳妇均为大学教师,女儿是省农科院玉米制种专家,女婿是医学博士,国家心血管领域的领军人物。孙辈里已出了两名211,一名985大学生。堪称我们祖家的骄傲。由衷地感谢他们为国家培养了人才,为社会贡献了正能量。
愿堂哥大家庭的文明薪火世世相传,燎原
新时代。
辛丑年正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