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在哪儿?
文/徐全利
经常看到,人们行文时每每写道“腹有诗书气自华”。
也常听到,人们时不时地说起“腹有诗书气自华”。
那么,“腹有诗书”为何是“气自华”?不是“心自华”,或“学问长”?“气自华”的“气”,体现在哪?
先说来源,它出自苏轼《和董传留别》:“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这首诗是苏轼早期的诗,那时候苏轼刚入世没多久,在凤翔做签判,与同在凤翔的董传相识,成为好友。
再说含义,诗中形容董传家贫,穷得好衣服都穿不起,每天裹着一件粗布衣服,但是董传却饱读诗书,满肚子都是学问,这让他的气质显得格外与众不同。
在现代,这诗的意思是比喻只要饱读诗书,学有所成,人的气质才华自然就会流露出来,整个人都会十分高雅。
“气自华”的“气”,应体现在气质。气质是“综合体”,表于外的精神气色,丰盈而实美。
一个人的气质,神于内而形于外,体现在哪?
有胸怀。董传身处贫穷,却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追求着自己的人生目标,这可从“囊空不办寻春马”一句看出。显然,苏轼对董传的人生态度还是非常欣赏的。在临别时送给朋友这一句,既是赞美,也是安慰。一个有胸怀的人,一定有着自己的目标。人生其实挺短暂的,大家都是生活在一片天空下,我们一定要为了自己的目标去拼一把,就算失败了,也不算什么,但是我们绝对不能甘于平庸。
有学问。一个人学识丰富,见识广博,这样的人不需要刻意装扮,就会由内而外产生出一种气质。相反,如果没有学识内涵,那就不管怎么打扮,都不会显得有气质风度。这句诗之所以久传不衰,是由于它经典地阐述了读书与人的修养的关系。中国的读书人向来把读书视为积累知识、增长学问的有效途径。读书的作用不仅在于占有知识,还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尤其是常读书,日积月累就会使人脱离低级趣味,养成高雅、脱俗的气质。
有风度。一个有胸怀的男人,可以长得不是特别的帅,但是一定要有男人的风度,有一定的修养,有内涵;一个有气质的女人,可以长得不怎么美,但内心绝对不可以丑陋,一定要给人一种优雅的感觉。生活当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风度翩翩,到那里都会透着灵气。
有内涵。就苏轼送别友人董传而言,“气”不应简单地指读书所带给人的儒雅之气,更指古代读书人所推崇的在面对人生的失意和困窘时的乐观豁达的态度。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能“不改其乐”。王勃在人生落魄时,高唱“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再说苏东坡,“乌台诗案”发生之后,他遭小人诬陷,打入牢狱并关押一百三十余天。后释放驱逐出京,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到了黄州后,他一扫过往的颓废,开始振作起来,也真正实现了人生的蜕变和涅槃,正如余秋雨先生所形容,可谓精神思想、生活态度上的“黄州突围”。
有境界。这就是说,一个人读书读得多了,身上会自带一股书卷之气,就会自然而然的受书本内容影响,一言一行依书而为,形成读书人所特有的言行举止。清代学者梁章钜说:“人无书气,即为粗俗气,市井气,而不可列于士大夫之林。”事实证明,读书与不读书,读书多与读书少的人,所表现出的内在气质与素质,人生境界都是绝不相同的。“腹有诗书”指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它强调了华美的气质是饱读诗书的必然结果。
“腹有诗书气自华”,阐明了读书与高雅气质的必然联系,凝练概括,深得读者喜爱。今天,人们引用它来说明读书、求知可以培养人高尚的品格和高雅的气质,也用来赞美别人学识渊博、气度不凡,形神兼备。让我们多读诗书,特别是诗,它是“艺术的女王”,诗中有景,诗中有志,诗中有河山,诗中有真情,中华诗词文化源远流长,诗词给予我们恒久的力!
作者简介:
徐全利,男,1956年生,湖北作协会员,退休公务员,已出版杂文集系列“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