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塘河情思
作者:汪宝林
朗诵:李莉(茉莉芬芳)
出道数十载,回眸已“烂柯”。对故乡的忆念,多在一条六塘河。
故乡是一种情缘,是一根纽带,是一处港湾,是一个归属,对于身在外地的人,也是一种经年不去的纠结。生于斯,长于斯,衣胞之地,敬畏之地。对故乡的思念,就是乡情。乡情往往以家乡的“地标”为符号。我的故乡涟水县高沟镇麻垛村的地标不是高高的山岗、茫茫的草原、沙沙的凤竹、渺渺的大湖,而是一条在苏北平原上划出一道优美弧线之后悠然入海的六塘河。
史载:“明清之际,凿断马陵支麓,引骆马湖东注……递建六坝,筑堤成塘”,以分泄沂河、运河洪水,始称“六塘河”。六塘河自宿迁南下,经泗阳、淮阴、沭阳、涟水、灌南入海。麻垛村就在南六塘河的南岸。
麻垛之地早在宋、金对立时期就有了村落。麻垛原名“蔴垛”。传说,金兀术率兵南下途径此地,见河水中有人在漂洗蔴衣,南岸田野中大片黄蔴成簇成排,疑有南宋伏兵。派人侦察得知是黄蔴垛,虚惊一场。去时挥鞭说道:“蔴垛蔴垛,其奈我何?”从此,蔴垛成为地名,千年不易。
六塘河上承沂蒙山之源,下注大东海之怀,蜿蜒上千里,庚齿数百年,其利害功过自有千秋评说。于我而言,只把它作为少时嬉戏游玩的“伙伴”而已,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
既然是泄洪孔道,便有盈缩之期。六塘河两岸宽约百米,冬春枯水季节水面约30米,夏秋洪水季节水面约80米。河上有一座大木桥,虽然老旧,却也结实,是南北必由之路。由于别无长物,六塘河及大木桥就成为麻垛人“休闲”之地,对于我们一群“闰土”一般大的少年,更是四季游足的“乐园”。
春季,风和日丽,水浅沙白,我们常在河堆上放风筝、挖野菜,或是下河捕鱼抓蟹。高高卷起裤管,顺着河边来来回回找“沙眼”,伸手一掏,就会抓到小河蟹、小蚬子(花蛤)、小鱼儿,有时还会抓到黄鳝、鲶鱼,自是一种无忧的快乐。
夏季,炎热酷暑,下河游泳是必须的。五六个小伙伴光着腚儿,扑向水面,一个“猛子”下去就到了河心,真叫一个“爽”极了。记得一次游泳时忽然下大雨了,有人提议到北岸瓜园去偷瓜吃,于是各人都用淤泥把头脸身上涂抹起来,一个个爬进瓜园,尽挑大西瓜摘下,顺着河坡滚下去。待听到一声断喝:“小东西,想死啊!”便“撒丫子”跳进河中,抱着大西瓜游向对岸。坐在大树下,砸开西瓜就啃起来,再将瓜皮儿扔进河中漂去,笑声在风雨中荡漾。夏季到大木桥上乘凉也是常例。闷热难耐,蚊虫叮咬,许多人就到桥上睡觉,我们也去。桥上空旷,小风溜溜,桥下水生凉气,自然降温。一张芦席,一条被单,头枕着鞋子,数着星星很快就睡着了。
那时,几乎每年都会“发大水”。雨后初晴,许多大人小孩都会到桥上看大水,如同是一道风景线。有一年上游最大洪峰过境时,竟然穿过桥面而下,过往行人只得赤足过桥。浑浊的洪水浩浩荡荡,奔腾而至,浪涌拍打着两岸,激起高高的浪花。河面上打着一个接一个的漩涡,从眼前湍急而过,令人胆寒。上游冲刷下来的杂物很多,有树枝草团、衣服枕头、死狗死猪等,看的人总是议论纷纷,各有见解。偶尔会有人挑逗比胆量:“谁能跳下去,绝对是英雄!”也有人抬杠:“你给八百块,保证有人跳。”八百块钱,在当时无异于天文数字。还有人接茬:“狼牙山五壮士就敢跳啊!”抬杠的又回来了:“那是日本鬼子端着刺刀逼的。你是日本鬼子啊?”无论如何抬杠,洪峰过境时也没人敢跳水,但是第二天或者第三天洪水下去了,大约水深三四米时,我们就都敢跳了。站在大桥木栏上,甩几下胳臂,憋足一口大气,垂直跳下去,再手脚并用拼命地钻出水面,划向岸边。这个“项目”十分刺激,也十分危险,令人后怕。若被家里大人知道,难免被骂一顿。
秋季如春季,风情如故,我们兴致不减。拔花生、扒山芋,到河水里摆一摆就吃,乐此不疲。待到冬季,冰天冻地,除了在河面上溜冰、砸冻窟玩,别的就没有多少值得回味的趣事了。
值得一提的,是那时六塘河还有海潮,是重要的水运通道。河中帆船不绝,海鸥上下盘旋,码头工人踏着大跳板,从船上卸下来木料、石块、粮食和盐包等生活物资。板在脚下弹跳,船在河中摇晃,一圈圈涟漪直扩散到两岸。在北岸坡上,建有一个修船工地,工匠们有节奏的斧凿之声,往往“叮咚”到月上中天。夏天,我们在嬉水之后,常围着工地看大铁锚、大木船,看大人们把浸着桐油的棕丝,一斧一凿地塞进大木船的板缝之中,那专注的神情至今仍然清晰。
大约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政府组织民工对六塘河大规模地“扒”过一次,河中建了减水坝,旧木桥也改建了新木桥,大约十年前又改建为混凝土大桥。去年,政府再次疏浚六塘河,不用民工,全部机械施工。但是,由于上游淤垫,下游建了节制闸,海潮早已绝迹,河道不再通航,曾经给我少时生活增加许多乐趣的六塘河,也渐渐淡出了我的记忆。
作者简介:汪宝林,网名淮浦兰,党报记者,文学文史爱好者,曾任淮安市新闻记者协会副秘书长。发表散文、诗歌、报告文学若干篇,出版专著与选集。现任《清江浦诗词》杂志主编。
朗诵者简介:李莉,网名:茉莉芬芳,中华文化促进会朗读专业委员会理事 ,声动淮安阅读会总艺术顾问;资深播音、主持、编辑、记者,在省市级广播电视台工作四十一年,任新闻部副主任,负责主持人节目的编导策划,职称主任编辑。新闻、主持类专题节目,荣获中国记协颁发资深新闻工作者荣誉证书和证章、淮安市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作品多次荣获中央、省、市级一二三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