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诗律”
一一文/(宝鸡,扶风)朱一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大大加快了。小说,特别是中长篇小说,写作和阅读的人较前相对地少了。我个人浅见,以前是农耕文化,现在进入到工业文明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提速,因为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礎,或者说一定的经济基礎产生一定的上层建筑,于是产生了一定的文化。而诗歌作为文学的轻骑兵,理所当然地作为首选,迅速而及时地反映变革中的经济基礎。
试想,我们能否在劳作之余,除过必须的吃喝拉撒睡之外,坐下来阅读和写作长篇巨著吗?当然,专业研究人员和作家除外。大量的平民百姓,贩天走卒,引車卖浆者流,消费的还是,说句不客气的话一一短频快的快攴式的诗歌。这样说,丝毫没有贬损诗歌的意思,只是说相对于长篇巨著而言,诗歌需要的时间少些而已。当然,一首优质的诗歌,也要劳心费时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三年得一句,双颊泪长流”的事在文学史上也不少。贾岛“推敲”的故事,郭沫若“一字師”的故事,也被传为佳话。
既然写作和阅读诗歌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现象,那么,说说“诗律”方面的一些常识,似乎很有必要。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巜诗经》和《楚辞》,是我国最早的两部诗歌集大成,无论思想内容还是写作艺术,都影响久远。尤其它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一直影响到后世的杜甫、李白及现代的鲁迅、郭沫若,一脉相承下来。
我们把汉魏六朝的诗,一般称作古诗,包括五言诗、七言诗和乐府诗。
五言诗和七言诗是汉朝产生的诗体。到齐梁时代,诗体又逐惭发生了变化。由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发现了"四声”,而在创作中开始讲究“平仄”。到了唐代,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和“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这就是所谓的“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唐以后也有人仍按古诗的写法一一不讲究平仄和对仗一一写的诗,叫古体待或古风。近体诗一一格律诗一一也叫“今体诗”。
近体诗有四点与古诗不同。主要是①句数固定;②押韵严格;③讲究平仄;④要求对仗。
一、句数
古体诗(含古诗)的句数不限。一首古体诗可长可短,而近体诗的句数是固定的:律诗只有八句并且仅仅只有八句,分为四联:首、颔、颈、尾。每两句为一联。绝句,又叫截句或裁句,只有四句。
我们说近体诗的句数是固定的(律诗八句,绝句四句),但不能认为凡是八句的就是律诗,凡是四句的就是绝句。近体诗与古体诗的本质区别在于讲究平仄与否。讲平仄,即为近体诗,反之则为古体诗。一首诗尽管有四句或八句,如果不讲究平仄,仍然是古体诗,不论是古人写的还是今人写的。
二、押韵
诗歌,不论是古体诗近体诗,抑或现代新诗,都必须押韵,以求琅琅上口。有的是句句押韵,有的是隔句押韵。近体诗除有的首句入韵外,都是隔句押韵。古体诗也是隔句押韵,大多数这样。
我们说近体诗押韵严格,主要指:
①近体诗一般只押平声韵(极少的仄韵律诗除外〉,而古体诗既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
②近体诗不能“岀韵”,即韵脚只能用同一个韵中的字〈韵母的主要元音、韵尾相同),不许用邻韵的字。古体诗用韵较宽,可以用邻韵的字,有时根据需要,还可以换韵。
三、平仄
平仄是近体诗的最重要因素。所谓平仄,就普通话而言〈因为语音是随着时代不断变化的)平声包括阴平和阳平,即一、二声;而仄声是指上声和去声,即三、四声。入声在古体诗中一律当仄声用,现在已分别归入普通话四声中。我在好几篇文章中已涉及,兹不赘述。
此处我们先讨论律诗的平仄,后面再简要说说绝句及排律的平仄。
近体诗的平仄说起来复杂,我们只要记住最基本的一点:平仄相间,以求得声调的抑扬顿挫就行了。
五言律诗的平仄,可以看成是在“平平一仄仄”或“仄仄一平平”的基礎上再加上一个音节即可。
①11一一丨
②一一丨丨一
③一一一丨丨
④丨丨丨一一
上面的回种句式可看作近体诗(五言)的四种基本句式。七言近体诗只不过在前面加上相反的平仄罢了。
例:
①一一丨丨一一丨
②丨丨一一丨丨一
③|丨一一一丨丨
④一一|丨丨一一
这四种句式的交错,就构成不同格式的律诗。
近体诗的平仄还可以根据“粘”、“对”的规律来掌握。近体诗的每两句组成一联,前面已述及。每联中的上句(第一句)叫“出句”,后一句(第二句)叫“对句”。所谓“对”,所谓“对”,就是同一联中岀句和对句的第二个字的平庂必须相反。所谓“粘”,就是上一联对句和下一联出句第二个字的平仄必须相同。复杂一点说,严格讲,不合乎“粘”的规则叫“失粘”,不符合“对”的规则叫“失对”。我个人认为,现代人写诗,不必这么讲究了,我写的一些所谓“诗”,也大多“失粘”、“失对”,只要音韵合辙,读起来顺口,能表情达意就行了。但这些规矩我们是必须知道的。就如我们家乡炒菜,不强求是八大菜系哪一种,只要吃起来口感好即可,但要略知八大菜系之一二。
近体诗中有的地方可平可仄,有的地方平仄不能随意变更,违反了平仄叫“拗”。但“拗”后可“救”,仍算合乎格律。
我们把律诗的平仄搞清楚了,绝句与排律的平仄也容易明白。绝句可看作是截取律诗的一半(首尾两联)构成的。排律则是按律诗“粘”、“对”的规则把律诗延长而已。
四、对仗
近体诗的另一个特点是讲究对仗。骈偶原指成双成对。两马并架谓之骈,两人一起叫做偶。骈偶就是两两相对。古代的仪仗也是两两相对的,因此骈偶也叫对仗。
用现代汉语说,就是句法结构的相互对称: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述宾结构对述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复句对复句。
句法结构的对称,也就是在一联对句里,要讲究词语的互相配对。前后两句(出句和对句)的相同位置,原则上要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连介词也与连介词相对。名、动、形一般是异字相对,连介词一般是同字相对。
律诗的四联犹如人的头首,各有名称:第一联叫首联(一、二句);第二联叫颔联(三、四句);第三联叫颈联(五、六句);第四联叫尾联(七、八句)。一般中间两联(颔、颈联)用对仗,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除中间两联外,还可以在首联用对仗,如杜甫的《旅夜抒怀》。也有在尾联用对仗的,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恕不列举。四联全用对仗不好写,也不多见。杜少陵的《登高》可谓千古一律。
律绝可以完全不用对仗,但也有用的。
排律除首尾两联外一律用对仗。
近体诗中还有两种特殊的对仗:借对和流水对,借对可以借意,也可以借音。
近体诗除了上述四个特点外,在句法上也有与古诗及散文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①活用②错位③省略④紧缩四方面。
活用主要指词类活用。错位指词序改变。省略是说省去比喻中的“喻词”,省去动词后的副词,省略动词谓语。紧缩是说由一个复句的两个分句紧缩而成。
近体诗的这些特殊句式,是因为它的平仄、对仗这些特点所决定的。
以上是自己学习诗律的一点体会,仅为一己之管见,错谬一定不少,且限于篇幅,较少举例,敬请读者海涵并亟盼指正。
丙申秋于鸿福园莫名斋。
成喜良推荐此文。
2021一03一02。

【作者简介】朱一,号乡野处士,自幼嗜书好文。60年代即有短篇小说结集,名曰《四季歌》,含《雨夜歌声》、《当桃花凋谢的时候》、《渠水北流》、《扩地》等篇。在冯家山著有《高峡平湖》及剧本《渠道女兵》、《警钟长鸣》等。回乡教书后,编著《中学生作文选》上下两集及《中学文言知识汇编》和若干教学论文。退休后著有六十集电视连续剧(角本)《吼着秦腔去抗日》、长篇小说《新农村轶事》、编著《海滩捡贝》、《联海拾趣》及《易经集成》、《莫名斋诗文选》等。另有若干论文对联碑记共计数百万言。

